贫困户就不该有钢琴?

贫困户就不该有钢琴?
2019-02-03 10:43 邯郸新闻网 编辑:王鹭

□封寿炎

一个男孩端坐在椅子上,用一台“价值38万余元的德国原装进口钢琴”弹奏出优美的旋律,这能是困难户家庭里的场景吗?正因如此,日前,一则“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官员慰问困难户家庭”的配图新闻被部分网友称为“翻车现场”。

然而,“车”并没有“翻”。经有关部门核实,这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困难户。男孩“小汤”患有自闭症,其母因为照料他而无法工作,一家三口仅靠父亲每月5000余元的工资维持生活。至于那台钢琴,则是“小汤”的父母结婚时候,花五千元购买的二手货。

因为一些地方发生过冒领低保、造假申请保障性住房等情况,所以网友对于扶贫工作中的不正之风特别敏感,这一点当然可以理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也很有必要。但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是还原真相。如果事实还没有弄清楚,仅凭一张照片、几句传言就以讹传讹,这背后的心态多少显得缺乏善意。

贫困的原因有很多。恶劣的交通和自然状况,固然可以使一个区域的许多家庭陷于成片贫困的泥潭;家庭成员一场严重的疾病,也可以使一个小康之家因病致贫。在一些曾为小康的贫困人家里,即使有一两件体面甚至贵重的家具、电器也不足为奇。衡量一个家庭是不是贫困,要不要帮扶,确实需要一套更全面、更动态的标准。

再者,不同地区对于贫困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在一些中西部的边远农村,贫困标准较低。但在东部沿海大中城市,尤其是像浦东新区这样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地区,贫困户的标准相应也会提高。

在这些地区,相对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发挥着兜底作用,那种基本温饱都难以解决的绝对贫困已经少见。所谓贫困,也是一种相对贫困。扶贫工作也更多着眼于帮助困难户解决当前困难,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和能力,使他们树立信心、找到希望,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其实,对于弹钢琴的“小汤”一家,我们应该给予尊重和敬意。对于一位孩子、一个家庭来说,自闭症往往意味着困厄的命运。然而,这个家庭没有屈服,没有放弃。父亲外出打工,赚钱维持家庭生活。母亲辞掉工作,悉心照料患儿。“小汤”拙于言辞、不善交流,但他喜欢音乐。学音乐、弹钢琴,是这个孩子感受世界、表达自我的最佳渠道。

在这里,钢琴和琴声非但不是奢侈的象征,它还是坚强不屈、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象征。一个身处逆境之中的家庭,每位家庭成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都令人肃然起敬。

尊重和敬意,恰恰是我们面对贫困者的时候需要有的态度。在扶贫助困的工作中,常常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尊重受助人的人格尊严、不能伤害受助人的感情。扶贫受助者往往是穷人,在许多竞争中都处于劣势,因而他们的自尊心更加敏感,感情更容易受到伤害。

扶贫助困不但要在物质上帮助他们,更要在精神上慰藉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重建尊严和信心,重建他们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最终摆脱“贫困文化”的泥潭。从这一点来说,给予贫困者真诚的善意,也许比给予他们物质财富还更重要。

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奖的时候,诺奖评委会为她写下了这样的获奖理由:“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这段话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当我们面对那个弹钢琴的“孤独男孩”,当我们面对他人的不幸之际,内心应该多一份真诚的善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