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炮应成为自觉行为

禁炮应成为自觉行为
2019-01-29 15:57 邯郸新闻网 编辑:马丽英

编者按

1月14日,本版刊文《关于“禁炮令”,我们有话说》,读者围绕“爆竹声中一岁除”的传统年俗和现代社会的“禁炮令”表达了各自观点。文章见报至今,持续引发热议,许多市民向本报致电、投稿,再谈禁炮。

□本报记者温晓明

春节将至,禁炮成为人们关注、热议的一个焦点。

禁炮,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一项有效措施。据报道,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实验发现,3个小鞭炮在30立方米测试舱中产生的PM2.5浓度达1230微克/立方米,为“爆表值”500微克/立方米的2.46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春节期间,受燃放烟花爆竹影响,全国多地都发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美好的生存环境,为了大家健康生活,必须禁炮。

禁炮,是推进移风易俗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是旧时人们驱赶鬼神,希冀好运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在现代文明社会,过年放炮这一不合时宜的旧习俗,已落后于时代,必须被摈弃。

禁炮,可避免本不该发生的灾祸。有统计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5万人因燃放烟花爆竹受伤或死亡。如,央视大楼新址因燃放烟花造成特大火灾、伊春市烟花爆竹爆炸事故……这些安全事故,一直在警醒着我们。

禁炮,体现了一种文明社会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每年春节,燃放烟花炮竹留下的大量炮屑,不仅污染了环境,更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另外,对硝烟过敏的人以及怕受惊吓的婴儿、老人、病人等特殊群体,也饱受烟花爆竹之苦。我们不应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烦躁之上,禁炮就是为环卫工人和特殊群体送上实实在在的关怀。

有人说过年不放炮,年味淡了,没意思了。其实不然,时代在变迁,观念也需与时俱进。过年的元素很多,没了炮声,还有很多表现方式和活动,比如写春联、贴窗花、赏灯会,赶庙会,看贺岁大片等。没了“火药味”,“年味”依然很浓,年俗依旧丰富。

禁炮,需要我们每一位市民自觉地长期遵守下去,并最终成为不用通过法规来约束的自觉行为,成为我们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年的新习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