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堤人“老徐”:“有了大家才能有我们小家”

守堤人“老徐”:“有了大家才能有我们小家”
2021-10-16 16:40 人民网-河北频道 编辑:王梦洁

人民网石家庄10月15日电 这些天,在位于河北省馆陶县漳卫运河大堤徐万仓村段,一面面党旗迎风飘扬,格外鲜艳。沿堤上,可以看到众多的巡堤人员一边走,一边用手中的铁锨或竹竿在地上戳戳点点,仔细排查险情。在这些守堤人中,村民们最敬佩的就是“老徐”,他以堤为家,已坚守近三个月。

见到老徐时,他刚值完夜班,正和同事交接班。采访打乱了他的休息节奏,但他并不介意,而是热情地打招呼。

馆陶县王桥乡徐万仓村党支部书记徐俊峰在记录巡堤记录。 周绍宗摄

老徐叫徐俊峰,当过11年的兵,2003年退伍后,他努力钻研农业技术,靠种植大蒜发家致富,并无私地把技术传授给村民。在新一届村两委选举中,他当选徐万仓村党支部书记,靠着科技兴农,带领村民实现小康。吃水不忘挖井人,村民都爱亲切地叫他一声“老徐”。

“我其实不大,今年才44岁,但大家叫着叫着,就把我叫老了。”徐俊峰笑着说。

“这间小板房只是我的临时休息处,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巡堤中度过。”他说,从7月21日第一次上堤坝执勤巡查,一干就是80多天。尽管距离家门只有二里地远,但他三四天才回一次家,每次到家停留不过1个小时,“洗漱完毕,换完衣服就走,我在家待不住,因为大堤上的事太多。”

7月份以来,漳河受持续降雨及上游来水影响,多次超警戒水位。“村里老辈人讲,1963年邯郸发生水灾,暴涨的漳河水从徐万仓村处决堤,洪水淹了县城。”徐俊峰说,“大家叫我一声‘老徐’,这是对我的信任,我绝不会让灾难重演。”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老徐带领村民严阵以待,成立了防洪救援小分队。不久,县里在大堤上搭建起多个简易板房,作为沿河各村的防汛抢险指挥部。7月21日,他便搬进这个新“家”。

“我每天用铁铲试探大堤土层,排查可能出现管涌的险情。”他说,开始每2小时巡堤一次。前一段,阴雨不断,汛情严重起来,他改为每半小时巡堤一次。尽管堤上的板房里蚊虫翻飞,“但是我值完班,倒头就睡,感觉不到蚊虫咬。”

10月3日,他在巡查中发现一处险情,徐万仓村南堤外附近农田里出现较多积水,总排不完。凭借丰富的经验,他判断,这里的河堤有问题。他把险情记录上报,技术专家迅速拿出处置方案——安排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采取临河黏土截渗、填筑月牙堤等抢护措施,避免险情扩大。

“当日下午,冒着大雨,我和30余名防洪救援小分队成员火速赶往险情段,熬了两个通宵,与时间赛跑,连夜抢修加固大堤。”在讲述那段抢险经历时,他还会滑动着手机里留存的现场照片展示当时的情景。

馆陶县王桥乡徐万仓村党支部书记徐俊峰被蹭掉的指甲。 周绍宗摄

滑动手机里的照片时,只见他那双干裂的手上布满口子,而且右手大拇指的指甲缺了一大块。“这是那天为加固大堤,在铺设防渗布时蹭掉的。”他说,10月4日晚上,专家建议在加固的堤坝处铺设一层防渗布。他和同事负责清理防渗布下面的碎石、树枝等尖利杂物,防止它们划破防渗布。由于积水严重,他只能徒手清除杂物。“因为用力过猛,积水里的尖利树根竟然剐蹭掉了我右拇指的一大块指甲,但没感觉到疼痛。”

“十指连心,那种剧烈的疼痛,怎么可能没有感觉。”和他一起执勤的王桥乡武装部部长张玉法感慨地说,“老徐你真行,简直像个‘铁人’。”

聊完工作,自然聊到了家人。没想到健谈的老徐突然眼圈发红,眼角噙着泪珠。他哽咽着说,以堤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自然冷落了家人。他今年流转了24亩地用来种大蒜和玉米,如今,地里的活儿全丢给了妻子。

“11岁的小儿子不理解,常问我为什么长时间不回家?好不容易回一趟家,为什么既不接送我上下学,也不帮妈妈收庄稼?”面对儿子连珠炮似的质问,妻子没有跟着埋怨老徐,而是替他圆场道:“你爸爸也想多陪陪我们,但目前汛情严峻,那么多人都在守护大堤安全,他作为党员、村干部,有什么理由老呆在家里。”

馆陶县王桥乡徐万仓村党支部书记徐俊峰在卫运河大堤的简易房中接受采访时几度落泪。 周绍宗摄

“这是怎么了,今天这么多眼泪。”老徐不好意思地用手背去擦,但眼泪却啪嗒啪嗒掉个没完。稳定了一下情绪,他接着说,儿子要走4里多地去上学,过去都是他负责接送,可如今他天天在堤上,只好让儿子自己骑自行车上学。

“儿子尝试多次才跨上自行车远去,我望着那孤单的背影,心里特别内疚。”他说,“我盼望儿子早日明白‘有了大家才能有我们小家’的道理。”

老徐对儿子的期盼不久就成为现实。“这段时间,儿子懂事多了。他每天下学后,早早写完作业,然后主动帮妈妈晾晒玉米。昨天,他还吵着要上来帮我守堤……”话没说完,这个壮实的汉子又哭了。

采访过程中,老徐的电话突然响起,他用力擦干眼泪,匆匆告别后,又到大堤上排查险情去了。那一刻,在蓝天的映衬下,大堤上飘扬的党旗显得更加美丽。(杨文娟、刘昆、王华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