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辛集马兰农场:“大漏斗”里建设“大粮仓”

河北辛集马兰农场:“大漏斗”里建设“大粮仓”
2021-03-21 09:41 河北新闻网 编辑:冯亚丽

“大漏斗”里建设“大粮仓”

——辛集马兰农场推广综合性节水示范助力农业增效

近日,辛集马兰农场试验田里,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飞防作业。 通讯员 娄雅坤摄

大地回春,辛集马兰农场节水小麦试验田里,绿油油、直挺挺的麦苗生机勃发。

3月19日上午,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郭进考,正逐方查看节水小麦新品种的抗旱情况,不时还掏出尺子,测量着麦苗的“身高”。

“长得过旺易倒伏,有黄叶的抗旱能力差,每个方的长势都要记清楚,这是选育节水高产良种的重要依据!”郭进考叮嘱着身边的研究员,生怕落了细节耽误育种进程。

由于地下水超采,华北平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作为北方小麦主产区的河北省人口多,粮食需求大。“形势不等人,选育节水高产新品种一直是重大的历史使命。”郭进考介绍,选育、繁殖、推广新品种绝非一日之功,完成一个新品种从育种到推广全过程至少需要8到10年的时间。每年只能做一个周期试验,整地、施肥、播种、管理、收割、脱粒、考种……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数年心血就有可能付之东流。

在郭进考等专家的带领下,作为全省节水高产小麦育繁推核心基地的马兰农场,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培育出石家庄8号、石麦15号等高产型、节水高产型品种小麦26种,小麦亩用水量从300多立方米降到了150立方米左右,十多次刷新河北省高产记录,创下“节水不减产”“零水超千斤”的不俗业绩。截至目前,培育品种累计向周边省市推广面积达4亿亩。

在选育推广节水小麦新品种的同时,马兰农场发展智慧节水农业的探索,一直向着更广泛的方向开展。

沿着田间小路往西走,麦田里的大型行架自走式现代化喷灌机格外惹眼。“大部分试验田都实现了喷灌灌溉,较原来的大水漫灌更加节水。”高级农艺师、马兰农场负责人武金燚说,除了类似的大型行架自走式现代化喷灌机,农场还配备了卷盘式、微喷式、地埋式、滴灌式等多种先进喷灌设备。

3000多亩的马兰农场试验田里,引进的节水设施不止喷灌设备一项。

扒开一撮麦苗,根部凹进的土沟依旧明显。武金燚说,这是一款新引进的防缠绕播种机留下的痕迹。这道沟不仅能使秋冬季的小雨精准渗入小麦根部周围的土壤,冬季还能防风保暖、提高地温,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实现节水丰产。

相比地上用的,天上飞的也同样具有很强的节水能力。如今,马兰农场所有地块的除草防病,全部用上了植保无人机。农场工人算过一笔账:用肩扛式喷雾器打药,每亩地用水最少40公斤,一个人一天能打药10亩地;使用植保无人机,每亩地用水只有1公斤,一个人操作一架无人机,一天能打药400亩地,并且喷洒均匀。使用无人机能节省90%以上的水,喷洒效率是人工的40倍以上。

由灌溉设施节水、农机设备节水,到飞防植保节水和镇压等技术节水,马兰农场农技推广专家总结的高效节水技术规程,正在被不断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

从一粒种子、一滴水开始,寻找在节水前提下,解决粮食安全的“金钥匙”,努力让华北平原“大漏斗”成为农业“大粮仓”,已成了马兰农场人几十年来不变的奋斗目标。

“我们将继续围绕从选育品种到粮食收储开展全产业链创新,探索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生产模式,示范引领我省乃至周边省市的农户和农业组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武金燚信心满满。 (河北日报记者 董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