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答卷|张北德胜村:业兴村美展示乡村振兴新图景

脱贫攻坚答卷|张北德胜村:业兴村美展示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1-03-02 15:20 河北新闻网 编辑:冯亚丽

业兴村美展示乡村振兴新图景

——回访张北县德胜村

图为张北县德胜村一排排漂亮的小楼房。通讯员袁玉勤摄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新年伊始,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的村民们,又开始了一年的谋划。

“今年还要继续种微型薯,再装修一下房子,把民宿搞起来。”2月23日,大年还没过完,村民徐学海就开始忙碌起来,选建材、订家具,再跟几个懂行的村民商量今年微型薯的选种问题。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德胜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同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4年来,德胜村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将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统筹推进,走出了一条贫困乡村华丽蝶变之路。

“金蛋蛋”撑起产业发展一片天

2月23日,在德胜村马铃薯储藏窖内,几位村民正在忙碌分拣一批将出库的微型薯。“这是去年客户就订好的货,开春后用户就可以种植了。”种植户徐海成说。

这几年在德胜村,一提起微型薯,村民们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去年底一颗微型薯最高时卖到了五六毛钱,还供不应求。”徐海成告诉笔者,微型薯是马铃薯的原种,个头如鹌鹑蛋大小,被村民亲切地称之为“金蛋蛋”。

在张北县,德胜村的马铃薯种薯产业起步较早,但当时都是一家一户单干,技术不过关,既形不成规模,也不赚钱。

“2017年1月,总书记来德胜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听说德胜村在搞马铃薯种薯种植,十分关心,他说:‘马铃薯原种育种这一项有希望做大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润兵回忆说。

“有了总书记的鼓励,就有了信心。”叶润兵介绍,坝上地区气候冷凉,具有马铃薯种薯培育的气候优势。当年,德胜村争取上级涉农资金,建成300亩马铃薯微型薯育种园区和加工园区,建设育种大棚280个。

4年来,在村集体的引导带动下,参与马铃薯种薯种植的村民越来越多,效益也逐年看涨。“去年普普通通的一个种植户都能赚四五万元,多的十几万元,还有的赚了几十万元。”叶润兵说,去年,德胜村的马铃薯种薯产业产值接近60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户均增收1万多元,“金蛋蛋”撑起了德胜村产业发展的一片天。

在德胜村,不仅仅是马铃薯种薯,“铁杆庄稼”光伏扶贫产业也已经成为全村的重要支柱产业,村集体由此年增收70多万元。同时依托毗邻草原天路的优势,德胜村的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贫困山村变身生态宜居新家园

二层小楼、白墙青瓦,柏油街道整齐宽阔,有广场、花坛和景观造型……如今的德胜村俨然一个风景如画的度假村。

2月24日上午,徐海成又来到了二期新民居附近。“快了,就剩点收尾工程了,今年肯定能住上好房了。”徐海成说。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徐海成家,同乡亲们召开座谈会,一起算收支账、谋脱贫计。当时徐海成在院子里养着牛羊,还经常为孩子的学费和爱人的药费发愁。“乡亲们住的房子还比较简陋,房屋保暖过冬的效果行吗?”“乡亲们的院子挺大,但生活区、养殖区能不能分开?”每当回想起总书记在自己家的情景,徐海成心里就暖暖的。

“要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德胜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新民居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2017年8月,经过多方努力,德胜村引入第三方投资,并采取企业代建、政府配套的模式,先后将徐家村和马鞍架两个自然村拆除,统一规划建成了功能齐全、舒适宜居的德胜新村。

“一共建了140套,现在有96套已经入住,剩下的44套今年就可入住。”在德胜村村头,叶润兵指着眼前一排排靓丽的小楼房,颇感自豪地说。

新楼房建起来了,街道整修了,村里的整个环境也好起来了。按照德胜新村规划,新村全部建设了给水排水工程、污水处理系统等,还配套建成了幸福互助院、幼儿园、村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现在我们住上了这样的好房子,真想让总书记再来看一看。”徐海成说。

村集体“腰包”鼓了起来

新春过后,叶润兵早早上了班。2月23日,在村委会办公室,他翻着一个小账本,“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了150万元,除去各类支出之外,还能再搞点建设。”叶润兵自言自语。

看着账本,叶润兵想起以前村集体的一穷二白。“远了就不说了,2016年村集体的账上一共不到2万块钱,你说能干个啥?就是想出去跑个项目,差旅费都拿不出来。”叶润兵说,“有了总书记的嘱托,咱有了发展方向,信心也足了。”从2017年开始,德胜村接连上马了好几个扶贫项目,在贫困群众逐渐脱贫的同时,村集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光伏项目,一年收入76万元;微型薯大棚租金,一年收入55万元;马铃薯储藏窖,一年收入11万元……”叶润兵一项一项列着村集体的几项重要收入,他说,2017年以来,村集体收入实现4年连增,一举迈进了全县8个百万元收入村之一。

“账上有钱了,就可以搞项目了。”叶润兵又列了一个账单:30万元,用于村40多个公益岗的开支;50万元给260多名贫困群众进行产业分红;10万元给全村建档立卡户进行兜底保障……“去年又给全村更新了自来水水泵,村庄安装了监控设施,美化了村里环境等等,这些公共设施都搞起来了。”叶润兵说。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的收入也实现了稳定增长: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00元,是2016年的近3倍;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是2016年的4倍。”说到这些,叶润兵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河北日报记者李艳红 通讯员石炎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