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报道之八:为了大地春常在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报道之八:为了大地春常在
2020-10-28 09:26 新邯郸客户端 编辑:冯亚丽

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停战协定签订之后,为了帮助满目疮痍的朝鲜尽快重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数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参加援助建设,王振国就是其中一员。

18岁时热血参军

家住岭南社区华冶北苑的王振国,今年已经84岁了,但是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声音洪亮。邻居们都知道他当过兵,但是并不清楚这位老人曾是一名参加过朝鲜重建任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1937年11月,王振国出生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东的一个小村庄里,兄妹5人,他是家中老大。由于家境贫寒,为减轻家庭负担,王振国早早辍学,不满16周岁便参加了工作。在工作中,因为踏实勤奋、机灵能干,他被留在汤阴县政府当通讯员。

尽管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但是王振国一直有个当兵的梦想。1955年3月,部队来汤阴招兵。他积极报名应征,顺利通过体检后,跟随汤阴县其他的入伍新兵,一起坐上贴有“内装食品”的闷罐车离开了家乡。王振国告诉记者,出发那天的铁道上停着长长的大闷罐车,所有新兵排队进入车厢,车厢内谁也不敢大声说话,招兵的同志也不告诉他们目的地是哪里。“没有人知道要去哪里,一切都是在非常秘密地进行,我那个时候没想别的,只要是当兵,组织让我去哪里都行。”

“可是,下了火车之后我们都惊呆了,到处都是被炸坏的房屋,路上都是炸弹坑,部队医疗队里接收的朝鲜伤员随处可见……”谈起刚到朝鲜新义州时的景象,王振国记忆犹新。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前线的战争,但在之后的新兵培训期里,他和战友们每天都在感受着当时战场上的残酷。

“新兵培训了一个月,我们有一节课叫政治教育,课上教员每天都给我们讲战场上的场景,讲邱少云、黄继光那些英雄们的事迹,我们这些新兵听得真是既震撼又佩服,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祖国和人民,这些人真的太伟大了。”那时候王振国就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像一个前线战士一样,绝不后退,保证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年仅19岁的王振国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将青春挥洒在异国朝鲜。

当时物资极度匮乏,冬天的朝鲜天气十分寒冷,有时可达零下三四十度,志愿军穿着普通的棉衣,冻得浑身发抖,嘴唇都冻紫了,还是咬牙坚持。王振国回忆,由于运输任务繁重,很少能按时按点吃饭,吃的基本就是冰凉的饭团,就着几口凉水,蔬菜稀少,他的胃病就从那时落下了病根。不少战友脚上全是水疱、冻疮,都靠着坚强的意志扛了下来。“战场上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火活活烧死也能一动不动,我们这点苦,一点都不算啥。”就是靠这股意志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王振国一呆就是近三年。

在弹坑上运物资

“我的一生概括起来,就是当兵、开车,仅此而已。”王振国说。在朝鲜新兵军训结束后,王振国被分配到某部工兵六团汽车连学习驾驶技术。

新义州由于在战争中遭受到猛烈的炸弹攻击,道路破败不堪,桥梁破坏极其严重,为了保证重建任务如期完成,对于驾驶汽车的技术要求就会更高。经过理论、原地实操、公路驾驶、长途驾驶等一系列学习后,王振国顺利结业,担负起重建物资的运输工作。他不懂就问,勤学苦练,尽管是班中年龄最小的新兵,但是凭借高超的驾驶与维修技术,被战友一致推选担任副班长一职。

从1955年到1957年11月离开朝鲜的近三年里,王振国运过的军需民用物资不计其数,走过的艰险道路更是如此。道路上遍地弹坑,运输物资时必须时刻警惕,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致汽车侧翻。尤其到了冬天,极寒的天气下,在道路上行驶汽车打滑是常有的事,就连汽车油箱里的汽油也经常由于室外温度低而变成了固体。为了节省时间,王振国需要天还没亮时就起来生木炭,给油箱加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白天运输不耽误工作进度。

工作任务重,难度系数高,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下,因为身上的衣物太单薄,王振国在一次例行早会时晕倒了。“我醒来的时候,守在我身边的是朝鲜老阿妈。”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振国百感交集。

“那个时候我们和朝鲜人民同吃同住,战后的朝鲜可以说是一贫如洗,谁的家里都没有多余的东西。但是那个朝鲜老阿妈就经常给我们志愿军送泡菜,家里有什么基本都给我们分一半。”

尽管语言不通,但在频繁的接触中,王振国将朝鲜当作自己的家乡,将朝鲜人民看作自己的亲人,与当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尽管已经离开朝鲜六十多年,王振国现在还能流利地说出当年常用的几句朝鲜语。

去朝鲜的经历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1958年3月,王振国从部队退役,转业后回到汤阴县粮食局工作。他政治觉悟高、驾驶技术过硬,又是一名老党员,经常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先后报名到水冶钢厂、承德钢铁厂支援当地建设,家人也跟随王振国数次搬家。1974年,王振国被调至邯邢基地指挥部(今称华冶第一建筑公司)工作后定居邯郸。

回忆自己当兵的生涯,王振国说,“我的后半生都受到了当兵经历的影响,部队就是大学校,朝鲜那段日子是我一生的财富。”他开车的大半生,之所以屡次化险为夷,秘诀只有四个字:谨慎稳重。而这些与他在朝鲜战场上和战友同舟共济、和朝鲜人民相濡以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那几年,不光是我的驾驶技术被锻炼出来,对我的性格影响也是很大。”王振国待人真诚友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周围邻居都知道他是个热心肠。他的女儿告诉我们,“只要看到电视上有新闻说哪里受灾了,我爸每次一定要捐款,这样他心里才能踏实。”

如今,王振国已是84岁的高龄老人,打太极、听豫剧、拉弦子,爱好十分广泛。提到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说只希望后辈在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善良诚恳,踏实做事,永葆初心本色。

采访志愿军老兵时,我们遇到了几乎相同的困难,战争的创伤,以及岁月的侵蚀,导致老人们的听力严重下降,彼此交流要靠助听器的辅助,老伴儿或儿女的转述。采访中更有意外事件发生:我们到曲周采访,老兵范书德突发脑溢血住院。我们只得原路返回。

带着深深的敬仰,我们请老兵们展示那灿烂的勋章、泛黄的证书,回忆那感人的场面:

英勇的老兵们,有的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救伤员,有的负伤不下火线,有的忍饥受冻绝不退缩,有的用火炮和敌机“空中拼刺刀”……

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一个个英雄的壮举。

采访结束,我们常想,普通人面对危险和死亡时都会恐惧,可志愿军战士们为什么从不畏惧危险和死亡?他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之源是什么?重新翻开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里面一位志愿军战士说:“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这让我们豁然开朗。

邯报融媒体实习记者 薛雅兰/文 王振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