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邯郸籍著名书法家封俊虎:书法要从形意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专访邯郸籍著名书法家封俊虎:书法要从形意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2020-10-27 09:54 新邯郸客户端 编辑:韩璞

当前,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书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广泛关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呢?近日,在“盛世墨韵”——封俊虎书法展于邯郸博物馆举办之际,本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邯郸籍著名学者、书法家封俊虎先生。

“每一个汉字中都有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每幅书法作品都是中国人从大自然中感悟的生命之美。”封俊虎说,学会欣赏书法作品,促进民族认同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每一个拿筷子就餐的中国人应有的责任。

“大多数人看到一幅书法作品,只能笼统地觉得这字很好,却不知道好在哪里。”封俊虎说,“这并不奇怪,主要的原因是受到书法的熏陶太少,没有传统文化的积累。”

欣赏书法作品需要欣赏者学习一定的书法史与书法美学知识,提高艺术修养,要了解书法的演变。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文字,是数千年历史的积淀。

欣赏书法作品,离不开文学常识的积累。古人的书法作品,其内容都是诗词歌赋等,当今人们只有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才能把握整个作品的内涵。“我开办书画展,会在每一幅作品旁都配上诗词原文和专家的解读,方便大家理解。”封俊虎说。

碑帖是书法学习的范本,不懂碑帖就犹如盲人摸象,欣赏作品就会脱离根本,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就是这个道理。参观者临摹过碑帖,了解一定的书写技巧才懂得用墨用笔之道,才能深层次体会书法之美。“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碑帖知识后,可以从材料之美、线条之美、意境之美等方面欣赏,就不再是简单地看热闹了。”

“所谓材料之美,主要是纸、墨、装裱的完美配合。”封俊虎说,纸张渗化的特点,可以灵敏地表现出汉字线条的浓淡、枯湿、轻重和粗细的瞬间转化,让书法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同的书法作品,需要使用不同的纸张。“宣纸是承载书法文字的重要载体,在书写时非常有韧性,纸与墨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墨汁之黑映衬宣纸之白,色彩对比极为强烈,黑与白携手打造了书法的高远意境。”

另外,书法作品并不拘泥于宣纸。封俊虎大胆地使用了一些年代久远的旧书纸。当时北京的一家图书馆要销毁一部分破损严重的旧书,他如获至宝,“我全部买回来,把里面剩余的空白纸剪切下来,用于书法创作。在发黄的旧纸上书写古诗词,古朴之美跃然纸上。”

“书法之美还体现在不拘泥于古法,在继承中追求变化。”封俊虎说,最近几年他在草书上下了不少功夫。“例如我书写的《马叙伦先生的政治遗训》这幅作品,尝试把草书和碑体的笔法结合起来。前面的字用草书和碑体的融合笔法书写,后面落款几个字,用草书的笔法。这样一来,整幅作品就显得既有魏碑的古朴、苍凉和雄浑,又有草书的那种飘扬气质,使书写的汉字有力透纸背的效果。”

封俊虎说,一幅漂亮的书法,总是给人带来快乐和美的享受,让你沉醉于美的艺术之中,这就是书法的魅力。书法作品好比人的外表,除了“五官端正,眉目清秀,还要追求更深层之内涵及艺术之美,即意境之美”。

封俊虎说,书法作品要雅俗共赏,不求怪异夸张。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怪书、丑书等,这种违背书法的基本规律、没有传统技法,只是以畸形、怪状等颠覆常人认知的方式创作,不值得提倡。

“书法是传统文化!是国粹!对书法要有敬畏之心。”封俊虎认为,传统书法是有根有基的,如果书者浮躁、基本功不扎实,乱发挥,会破坏书法之美。他从小在父亲的引导启蒙下,潜心学习

书法艺术,先从临帖开始,尤其在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草书《四十二章经》等草书名品上用工最勤,冬写严寒、夏练酷暑。在工作之余,他遍访名师,遍临诸品,才形成自己的草书风格。

当今社会,电脑及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和书法教育的缺失,使书法的发展出现停滞和萎缩,能拿起毛笔写字的更是越来越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者、实践者与传播者,封俊虎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他提出“用筷子就餐的人群就应该拿起毛笔来”这一观点,就是希望扩大学习书法者的范围,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学习书法的队伍中来,使书法艺术有序传承。

“一个书法家,不但要有文化责任,让书法艺术有序传承,还应该有社会责任,培养更多的书法人才,让人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封俊虎说,这些年来,他广植桃李,向中国书法家协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才。他的弟子、学生遍布全国和东南亚诸友邦,在各地、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封俊虎非常关心和重视邯郸的书法师资培养工作。2019年11月份,封俊虎在市职教中心设立了“封俊虎书法公益研究教育基地”,该基地以“公益”为核心,立足于市职教中心,面向全市教育系统,辐射全社会,着力培养书法教育良才,持续提升广大教师书法教学水平和全社会文字书写水平,如今已培训千余人。

邯报融媒体记者 刘昆/文 赵建锋 陈苏冬/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