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生态底色日渐亮丽

河北:生态底色日渐亮丽
2020-08-24 16:39 邯郸新闻网 编辑:张梦非

1-7月,河北省优良天数137天,6项污染物全面下降,臭氧实现2015年以来首次下降……今年以来,河北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美丽河北的生态底色日渐亮丽。

持久守护“幸福蓝”

每天早上8点,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七旬老人王汝春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打开自家阳台,朝西拍摄一张照片。这一习惯王汝春坚持了近7年。

王汝春在自家阳台上拍摄照片。

“从2013、2014年跟踪到现在,我总的感觉是污染的天数越来越少,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蓝天白云也越来越多。”谈话间,王汝春把近几年拍摄的2300多张照片按照好天和污染天进行影像对比,一眼看过去,就能看出天气的变化来。

2020年1-7月,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0%,特别是4、5、6、7月份,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33、30、30、34微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4月份PM2.5平均浓度为2013年以来首次达标。优良天数137天,同比增加19天。

在王汝春看来,蓝天白云越来越多。

这份成绩单,得益于河北人民齐心“护蓝”——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今年1-7月,河北省压减退出煤炭产能150万吨、焦炭产能62万吨,淘汰火电机组7.8万千瓦,关停平板玻璃产能840万重量箱,工业企业退城搬迁3家。2018年-2020年7月,全省共压减退出钢铁产能4757.4万吨、水泥产能647.4万吨、关停平板玻璃产能2310万重量箱,退城搬迁和关停重点污染工业企业49家,提前超额完成河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严格散煤监管,推进散煤整治攻坚,坚决取缔散煤无照经营网点,大力实施清洁取暖工程。

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面,大力实施公转铁,货运结构明显优化。河北省1-7月铁路货运量完成2.64亿吨,完成率61.5%。41个5万吨级以上泊位具备岸电供应能力,完成率113.9%;坚决治理柴油货车污染,出台《河北省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所有生产、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重型城市车辆7月1日起执行第六阶段排放标准。

在用地结构调整方面,河北出台《河北省扬尘污染防治办法》,组织实施扬尘攻坚月专项行动,建立扬尘污染源清单15015个,发现并整改扬尘问题1300余个。完成建筑施工场地扬尘达标整治6358个,改造工业企业料堆场90家。

扮靓宜居绿色城

一城环碧水,山山皆秀色。近年来,河北各地围绕“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绿化山川、水系治理、串珠公园建设等一揽子生态工程持续推进。从山区到沿海,从旧城到新城,满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随绿意和水脉一同延伸。

秦皇岛开发区园博园。

每天下午,秦皇岛开发区园博园内,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开放广场、翔园生态园、森林体育公园、展园广场、戴河生态园等园林景观就像一个个绿色生态氧吧,将开放空间、公共绿地和历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各具魅力。

“谁能想象得到,原来的采石场竟变成了一个大公园!”秦皇岛市老住民张凤兰高兴地说。

矿山变绿山,白地变绿地。目前,秦皇岛开发区已建成区园林绿地种植面积12060亩,公园绿地面积4025亩,比10年前增加了15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02%、绿地率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平方米。

让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湖海更美,河北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龙河湿地,大批的鹭鸟正从天然湿地迁徙而来。而在几年前,龙河水资源严重不足、自净能力差、淤积严重、景观缺失。龙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2018年4月,湿地项目进入场地,当年10月就投入运营。如今,国控断面水质已经达标。现在,这里迎来了大群的鸟和各种原生鱼类。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河北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省委书记、省长任双总河长。突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白洋淀、衡水湖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天然林保护力度;依法取缔违规采石场,加强露天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大力推动节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抓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河北渐行渐近。

2020年上半年,河北省优良水体比例和劣Ⅴ类水体比例均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74个国考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优良)断面比例64.9%,优于“十三五”终期目标16.2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2.7%,优于“十三五”终期目标23.0个百分点。近岸海域国考监测点位海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

传承绿色接力棒

“上世纪80年代,我们村养了1万多只羊,这些羊每天上山啃树吃草。从我家房顶向远处望去,庆沟附近的山上石头都露着。”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宝元栈乡35号村村民裴振山介绍说。

201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造林计划覆盖了庆沟附近的大山。树逐渐多了起来。让裴振山感到惊讶的是,不放羊,树多了,山里的野生蘑菇和金莲花也多了。每年七八月份,村里很多乡亲上山采蘑菇的收入就能达到六七千元,抵得上过去一年的收入。

游客在景区拍照留念。

往山上赶牛羊的没了,很多农民还主动加入到造林护林队伍。如今,老裴带着20多个人的造林施工队起早贪黑,在塞罕坝附近的荒山上植树,3年多来,造林1万多亩,种树约220万株。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如今,像塞罕坝人一样,爱绿护绿、珍爱自然成为越来越多河北人的追求。

承德市隆化县闹海营村的普通村民郑淑芳,26年来在大黑河的荒山上种活了30多万株树。在家与大山之间往返奔波,她走过的路,相当于走了3个“长征”。

秦皇岛市的王惠远老人是一位画家。他以画养海,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造人工礁场,让消失多年的梭子蟹重回北戴河海域,让已经绝迹多年的多种洄游鱼类重新在这里繁衍生息。

邯郸武安市活水乡的高如增兄弟7人,早些年一直开铁矿,现在搞起了生态旅游。七步沟景区2012年开始运行后,游客数量逐渐增多。“铁矿资源总有采完的时候,保护七步沟,挖掘生态游,这个自然资源祖祖辈辈也不会用完。”高如增说。

生态文明,不只是造绿,更是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传承好“绿色接力棒”,给青山绿水搭建起“司法屏障”,河北出台《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河北省河湖保护和治理条例》等,在全国率先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制度、率先组建环保警察队伍、率先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初步建立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环境保护管理新体制。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让美丽河北的画卷徐徐展开。

来源:长城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