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军节,邯郸七旬退伍兵创作抗战题材长篇小说《西山烽火》

献礼建军节,邯郸七旬退伍兵创作抗战题材长篇小说《西山烽火》
2020-08-01 16:18 新邯郸客户端 编辑:柴珊珊

“八一”建军节前夕,年逾七旬的退伍老兵郭连江创作的42万余字抗战题材长篇小说《西山烽火》,历经两年编排成书。抚摸着散发油墨清香的新书,精神矍铄的郭连江神情激动:“这是一本爱国主义教育读物,幸福生活的今天,勿忘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是我向第93个建军节,向抗战胜利75周年献上的一份贺礼!”

一间小屋,一张小桌,一把木椅,一个电子手写板,一支电子手写笔。这是记者日前来到老人家中所见,他的文字,都是从这一方天地中诞生。

郭连江展示他创作的《西山烽火》。

难以磨灭的红色情怀

小说以主人公李轩、季雪莹为主线,从青年党员学生一步步历练成为成熟的游击队领导人,与抗战相始终。他们动员组织起来的李村、季庄群众,在侵略者毫无人性的屠杀面前,终于觉醒起来,走上义无反顾的战场。郭连江说,虽然是小说,但其中不少内容却是真实的,除原型游击队外,如“邯郸抗日军民火烧日军林村飞机场6架飞机”“百家村惨案”“日伪70余人带领10辆马车到李家庄抢粮”“邯郸县委书记李著前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邯郸县抗日县长马功芩在战斗中壮烈殉国”等都是真人真事。

“邯郸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长达八年的浴血抗战中,始终处在华北敌后战场的最前沿,日本在邯郸血洗村庄犯下诸多滔天罪行!”郭连江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儿李凤荣都是邯郸县人(现属邯郸市复兴区),李凤荣所在的南李庄村在抗战时期有一支抗日游击队,这部抗战题材长篇小说就是以此为原型展开创作。采访中,记者得知李凤荣的三爷爷就是在村里被日本人杀害的,还有远在东北的大爷也是被日本人飞机炸死的,郭连江的岳父在日本人来村扫荡的时候钻进煤窑才逃过一劫。郭连江还从老人们那里听到了许多当年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累累罪行,这一切都深埋在他的心中。两年前,想到随后要到来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5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郭连江决定用一本长篇小说来向抗日战争胜利献礼,“这段历史是国耻,我们不能忘记,我希望通过这本小说能让现在的人牢记历史。”

郭连江说,他桌边常放着《邯郸县志》等书籍,随时翻阅了解情况,以便于故事能契合时代精神,真正还原当时的情况。这期间创作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多次出现写作不顺利的情形,感觉都要写不下去了,他就止笔不断思考,有时候半夜突然有了灵感,立即起床记录下来。“我一般凌晨3点起来写,最长的一次写了10个小时。那会儿我自己都感觉像是一个神经病了,亦哭亦笑,疯疯癫癫。”老人自嘲道。

苦熬漏夜的结晶最终换来了中共党史出版社总编辑李向前为小说作序,他评价《西山烽火》的视野是多方位和大广角的,是一部细腻描写邯郸军民艰苦卓绝抗战历程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

老兵的心力、脚力、毅力

退而不休,是郭连江目前最真实的状态。和文字打交道50年,先后在《半月谈》《人民文学》《中国农民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一千多篇。《天安门广场警卫纪实》(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和《警卫战士的红色记忆》(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是他的代表作。一向低调谦虚的他认为,“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尽善尽美,我学习进步的空间还大着哩。”

儿时的抗日书籍让郭连江自幼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红色种子。1970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经过千筛万选,他成为北京卫戍区警卫部队中的一员。从1970年12月至1978年4月,他一直在天安门广场执勤,参加过无数次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及迎送国宾的警卫工作,历任战士、通信员、班长。1981年转业后,先后担任过邯郸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党校校长、县交通局副局长等职务,直到2004年退休。在他的每一段人生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创作的热忱。

为了感恩党和部队多年的培养教育,怀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仰深情,凭着对原所在部队的深厚感情,郭连江以本人与战友在警卫党和国家重大活动暨迎送国宾中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开始了回忆录写作。在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下,他克服重重困难,自费驱车近两万公里,奔波于晋、冀、鲁、豫、京、皖、鄂、川、陕等地,费尽周折,寻找到一百多位曾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或其他重要场合担任警卫工作的战友,进行面对面深入采访,获取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警卫工作素材,历时十年终于完成了《天安门广场警卫纪实》《警卫战士的红色记忆》《共和国警卫纪实》《开国领导人警卫实录》四本警卫题材的纪实文学书籍,这些书籍以一名普通警卫战士的视角,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他和战友们在执行警卫开国领袖、开国元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重要机关及重要国宾等任务中鲜为人知的事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对保卫祖国的赤胆忠心。

“在那个年代,能在天安门前为毛主席站岗放哨,可是我们一代人的梦想。”谈到守卫北京、守卫党中央的警卫工作,郭连江十分自豪。他告诉记者,北京卫戍区的征兵标准按特种兵对待,政治、外貌、文化全要过硬。烈日下、严寒中,一身笔挺军装,两眼炯炯放光,时刻注视四方,这就是郭连江和战友们在哨台上的日常写照。

聊天中,当被问到服役期间难忘的警卫经历时,他幽默地回答:“难忘的事情太多,所以我才用文字都记录下来啊!”不过,令老人印象最深的领导人非周恩来总理莫属。“用‘日理万机’来形容周总理每天繁忙的工作是再恰当不过了,无论酷暑寒冬,不管中午还是深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总理的车从天安门广场匆匆驶过。”郭连江说,记得那年冬天,新北京饭店即将竣工,他刚执行完周总理到首都机场为扎伊尔总统蒙博托送行的警卫任务,紧接着就接到了前往新北京饭店施工工地的命令。刚布完哨,便看见从机场回来的周总理驱车来到了新北京饭店视察工作。望着这位70多岁日显憔悴的老人不辞辛苦的身影,郭连江心中腾起一团难以言表的敬爱之情。

“总有一些历史需要被记忆,总有一些情怀需要被唤醒,而这些事情总需要人去完成,我愿意当好这样一位红色故事的记录者。”夏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郭老的脸上,他显得格外和蔼可亲。

邯报融媒体记者 郝雨/文 范文平/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