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工智能养的猪,更好吃

媒体:人工智能养的猪,更好吃
2019-10-20 09:29 钱江晚报 编辑:芦思雨

猪头用来观测表情和饮食变化,猪屁股用来测试肥瘦程度  

人工智能养的猪,更好吃

AI养猪设备包含雷达、热成像和多个摄像头
阿里算法工程师雷宗雄

猪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用上高科技。

猪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受到24小时全方位的呵护。

“猪猪侠”们给它们带来了希望和爱。去年2月,阿里云正式宣布与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合作,通过农业大脑实现人工智能养猪,提高猪的存活率和产仔率,项目投入高达数亿。

而在此之前,2017年,一支人工智能团队进驻猪场,在偏僻的农村,用AI(即人工智能)帮猪过上健康又高产的生活。至今,这支团队仍需时常“光顾”猪场,最长的一次待了5个月。

AI养猪,横在技术人员面前的不是技术壁垒,而是满地的猪屎和嗡嗡乱舞的蚊蝇。

“真是傻眼了,猪场连网都没有。”阿里的算法工程师雷宗雄将最前沿的AI科技带进传统猪场的雄心壮志,从云端跌落到泥地。

当天晚上,雷宗雄和总架构师张盛吵了一架,“压根就做不了,什么也没有”,这个29岁一直跟代码打交道的男生没办法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在猪场落地。

在四川宜宾市麻衣村养猪场内调研了3个星期,雷宗雄观察到:麻衣村养猪场是种猪繁殖场,每间猪舍都是封闭的大仓库,里面住着600多头母猪,猪妈妈就在宽约60厘米,长1.8米的铁栅栏里吃喝拉撒睡。

用栏、群做估算的不精确管理,往往会让猪体质下降,甚至带来炎症、疫病。

雷宗雄花了3个月的时间泡在猪场,研究猪的行为,希望以此找到突破口——只有AI技术是没有意义的,它必须用来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

“我们需要学习每一个数据代表的意义,再用AI去捕捉数据、分析数据。”于是,他每天都去猪舍串门儿,把猪的信号一一记录在册,逐步建立他的养猪知识数据库。

怎么让数据更完整?雷宗雄和团队在天花板上设计了一条轨道,让数据采集设备能够自动巡逻,从上往下分多段拍摄猪的状态。

这套设备包含了雷达、热成像和多个摄像头。雷达能够采集猪的心跳、呼吸等数据,热成像可以获取温度数据,而覆盖全身的摄像头则负责识别猪的ID和形态数据。比如,猪头用来观测表情和饮食变化,猪屁股用来测试肥瘦程度。

最终,团队研发的“怀孕诊断算法”可以判断母猪是否怀孕,再由AI分析母猪是否配种成功。这套算法是这样工作的:借助多个自动寻轨的机器人加摄像头去识别配种后母猪的行为特征,包括母猪睡眠的深度情况,它站立的频次,进食量的变化等关键特征。

猪仔出生之后,农业大脑会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和红外线测温技术等来监测每只小猪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能够第一时间发出预警,帮助小猪健康成长。

项目应用了视频图像分析、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物流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猪场现在每头母猪每年生下来的能健康存活的小猪从20头增加到23头,相当于增加15%。

为什么要去养猪?对于阿里来说,这是AI赋能农业的一次尝试。虽然离30头以上的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距离,但AI养猪的能量,已经在慢慢释放。

产量的增加,意味着老百姓可以吃到更多更便宜的猪肉,而精细化养猪,也会让猪更健康,猪肉品质更好,更好吃。

畜牧业应用AI

最大问题是缺乏数据

根据《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我国生猪养殖成本比美国高40%左右,母猪年提供商品猪比国外先进水平少8到10头。人工智能养猪项目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每头母猪每年的断奶仔猪数量,是养猪产业水平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据阿里云架构师张盛介绍,将AI应用于农业畜牧业,最大的问题是数据的缺乏。第二个问题是在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上,尤其是种植方面,本身的利润不足以支撑智能化转型。

但他们的尝试也获得积极的回应,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生猪养殖企业主动联系他们,希望可以运用智能化养猪技术提高生产率和利润、解放劳动力。在合作的猪场,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将其人力减少了三分之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