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国:与土壤结缘的土壤学专家

王敬国:与土壤结缘的土壤学专家
2019-10-15 09:18 邯郸新闻网 编辑:白云峰

王敬国教授,祖籍河北省邯郸市邱县,曾担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土壤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国际土壤学联合会土壤教育与公众意识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现兼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副理事长,王教授多年来专注学术,崇尚科研,以教业为重,一直致力于土壤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还是多家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刊物的审稿人,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敬国教授在2017资环学院研究生毕业典礼上

在建国70周年来临之际,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到王敬国教授,了解他与“土壤”为伴的艺术人生。王教授对记者说,他2017年底退休后,目前仍继续承担在研科研项目的相关研究以及协助指导研究生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土壤微生物学,侧重于研究碳、氮在土壤中的微生物转化过程。与土壤结缘至今,已有40多年的时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壤学也在经历从传统的服务于农业向现代的在服务于农业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的转变,作为一名中国人,祖国就是我们的土壤,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和富强。

王敬国教授2017年10月在全国新型肥料协作组会议上发言

与土壤结缘 成为土壤学专家

王敬国,1963年起先后在马头小学、贾寨小学、贾寨中学学习。1973年6月在贾寨中学高中班毕业后回乡务农,回乡务农期间,担任过贾寨大队民兵连文书、连长,197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邱县农机公司担任仓库保管员。王敬国告诉记者,贾寨中学的高中班只办过一届,他是班里后来唯一被本科院校录取的毕业生。当年回乡务农时他还未满16岁,正是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年龄小但他和成年人干一样的农活儿,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觉得辛苦,但务农、务工的经历既是对他个人身心的锻炼,也成为他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7年12月,王敬国参加“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北农业大学(1995年该校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系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学习(1998年该专业更名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大学求学期间,王敬国十分珍惜在高校的学习机会,他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先后担任过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土壤与农业化学系团总支书记等工作。1986年8月以国家公派身份赴挪威农业大学进修,凭借优异的成绩,只用了四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答辩,获得挪威农业大学土壤学硕士和微生物学博士学位,1991年4月王敬国回校任教。1993年晋升副教授,随后晋升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

回国后王敬国继续担任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兼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并在1998年底被学校任命为国际交流中心(港澳台办公室)主任。2006年,因为对土壤学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王敬国于2006年主动放弃应聘管理岗位,结束了多年来“双肩挑”的工作状态,回到资源与环境学院全职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直到2017年12月退休。

王敬国教授2002年赴俄罗斯参加中国大学展

注重教学科研成果等身 

从毕业留校之日起,王敬国就一直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至今已累计指导研究生50余名,其中博士生14名,有的已经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教学中,他先后承担了本科生《农业化学(总论)》、《土壤生物化学》、《资源与环境概论》和《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研究生的《植物营养的土壤化学》、《专业英语》和《生物地球化学》的主讲任务。独立或主持编写出版了《植物营养的土壤化学》(1995年)、《资源与环境概论》第一版(2000年,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第二版(2011年,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2017年还独立完成了研究生《生物地球化学》教材的编著和出版工作。其中《植物营养的土壤化学》、《资源与环境概论》、《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地球化学》均为我国农业院校首次开设的课程,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在正常教学的同时,王敬国还从事了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他对中国土壤科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参与农林科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规范的制定;主持本科专业战略发展规划的调研,并执笔为教育部起草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参与本科生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制定,参加过“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国家教学奖等的评审。

近年来,王敬国教授以土壤生物化学和职务营养生态作为研究方向,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研究植物根际营养等课题,着力于设施园艺退化土壤的修复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10多项科研项目,包括“九五”和“十五”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和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等。这些科研课题以问题导向为主,结合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土壤肥料方面的问题,进行技术集成或开展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探讨问题形成的机理,从而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他发表的写书论文已近百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篇,在《Global Change Bi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crobial Ecology》、《Plant and Soil》、《SSSA Journal》等国际相关领域的著名刊物上发表,此外还主编了学5本学术著作(教材)。

王敬国教授2004年参加国务院举办外国专家国庆招待会

开展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 培养高质量人才

王敬国教授早年的留学经历,让他意识到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科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引进国外优质的智力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对提高我们自己的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我们自己的专业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挪威留学期间,王敬国第一次出席了在丹麦Alborg举行的“施入土壤的有机物”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回国后,曾多次出境以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的方式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学术访问、交流和考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访问。他借助多年担任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条件优势,努力致力于学校的国际化,通过推动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借鉴国际先进的科学理念、研究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服务。2001年中国农业大学首批获得了国务院给予的部分外事审批权授权,为教师的出国(境)和邀请外国专家创造了条件。此外他通过建立外事工作协调人制度和增加学校领导互访等方式,使学校与德国霍恩海姆大学、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挪威生命科学大学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普度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和德州农工大学等13所国际一流农业大学或农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条件的创造,有力地促进了北京农业大学留学事业的发展,使国际学生的数量从最初的一两名学生增加到近百名。

邀请国际一流专家来华访问,引进国外优质智力资源是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是王敬国的又一工作目标。通过努力,王敬国从国家外专局争取到引智经费从每年5个人增加到每年30多个人。近8年,有2名外国专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政府“友谊奖”。同时,他还参与接待了以色列总统、贝利国会议长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等政要和多名著名大学校长的来访。这些工作对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邯报融媒体记者 周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