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最近,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从1949年到2019年,70岁的共和国,风华正茂;70岁的共和国同龄人,初心依旧。70年来,共和国同龄人见证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庆前夕,邯郸晚报发出了“寻找共和国同龄人”的启事,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
连日来,记者深入我市各乡村社区采访了多位70岁的老人,听他们忆往昔峥嵘岁月,共同分享“共和国同龄人”的故事,聆听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祝福。
我们生活越来越美好
郭海香
郭海香,土生土长的邯郸人,共产党员。1949年出生的她,与新中国共成长。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讲述起难忘的人生经历和切身体会,畅谈如今的幸福生活。
21岁时,郭海香嫁到了勇锋大队(如今是丛台区勇锋社区),当年的婚房只有“三间半”,还要与丈夫的二弟隔开而住,新房仅有十几平方米。家里没有厨房,她就用席子在家门口的树边,搭起一个临时厨房。丈夫兄弟六个,弟弟们有结婚的,她与丈夫就要搬出那个“三间半”,去别的地方临时居住。
1985年,大队考虑她家的实际情况,给她家划了宅基地。全家人省吃俭用攒下钱盖了自己的房子,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1995年,他们家进行翻盖,建起了二层小楼,居住面积整整翻了一倍,变成了现在的200多平方米,单独的厨房也有近十平方米,日子也是越来越红火。
谈话间,郭海香洋溢着喜悦的心情:“这些年随着国家发展的步伐,自己的小家无意间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今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强,我们老百姓安居乐业,我有了这样的一个小楼小院,心里很是满足……”
郭海香喜欢旅游。年轻时,家中生活贫苦,她与丈夫都在市织袜厂上班,两个人的工资才100元多点,除了支付日常开销外,根本没有剩余,更别说出门游玩了。而现在,旅游,成为富裕起来的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趣。
“年轻时受了很多苦,现在趁着身体还好,把之前失去的都补回来!”近几年来,她与老伴先后去海南、新疆等地旅游。去年,她与家人又去了一趟泰国,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令她感慨万千。翻看着手中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她激动地说:“真没有想到,我的有生之年还能出国旅游,在祖国繁荣的今天,国家给了那么多的好政策,我要多出去走走,多看看祖国的壮美山河!”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郭海香的幸福感越来越强烈:“每个月两千多元的退休金,逢年过节,社区还送慰问品和慰问金,每月还免费送两张洗澡票、一张剪头票。出门坐公交车有老年卡;出去旅游,老年人免门票;就医看病,也享受优惠……生活越来越美好。(邯报融媒体记者 王海军)
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
刘士田
国庆前夕,在大名县孙甘店乡南李庄前村,70岁老兵刘士田精神矍铄。和共和国同龄的他站在“军人之家,光荣退役”牌前,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军旅生涯和国防情结。
“我父亲是1940年入伍的老八路,参加了抗日战争。”刘士田的父亲常向他提起第一次见到日军坦克时的情景:“像个钢铁巨兽,吞噬着战友生命。”那时候,盼望着我军也能拥有坦克,痛击来犯之敌。
在父亲的影响下,刘士田于1969年报名参军。巧合的是,我军在北京刚成立坦克第7师25团,刘士田有幸成为该团的一名坦克兵。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发生。部队处在高度紧张的一级战备状态。刘士田回忆:当时我们部队配备59式坦克,每辆坦克乘坐4人,分别负责通信、驾驶、射击和填装炮弹。他负责通信。
驾驶舱内温度高、噪音大,坦克兵每天穿戴厚厚的装备训练,浑身是汗。除了白天紧张训练外,还要轮流值夜。休息的士兵也要和衣抱枪,做到随时能投入战斗。对手装备精良,坦克数量远大于我方,而我方部队的反坦克武器非常缺乏,所以抽调专人成立机枪连,练习用机枪打坦克观察窗,和用手榴弹炸坦克履带的技能。
“当时国家不富裕,武器装备也非常落后。虽大家士气高涨,但谁不希望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呢?”刘士田说。国防情结,就这样埋在一位老兵的心里。
1973年12月,刘士田退伍,主动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在南李庄前村,他先后担任村支部副书记、生产大队林场和畜牧场场长。改革开放之后,刘士田卸去场长职务,一直务农至今。
作为一名党员、老兵,刘士田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国防事业。谈起国防,刘士田侃侃而谈:“开国大典上,‘功臣号’引领坦克方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这辆‘功臣号’,是我军的第一辆坦克,是从日本关东军坦克修理厂里搜集到的。”这几年,随着我国的国防事业发展,刘士田几乎每天都在兴奋着:“96式、99式坦克服役了,那可是世界最先进的坦克啊!”“辽宁舰入列,075两栖攻击舰下水,002航母也不远了!那可是我当兵时做梦都不敢想的!”“歼20横空出世,自主研制的大飞机上天,组建火箭军、战略导弹部队,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国家敢欺负中国啦!”刘士田说,每当听到这些消息,作为一个老兵,他仿佛回到了部队,热血沸腾!(邯报融媒体记者 刘昆)
用双手建设美丽家园
丁汝森
每当有人问丁汝森多大岁数,他总是骄傲地回答:“出生在1949年,与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
丁汝森是丛台区南苏曹人,1965年,丁汝森初中毕业后回村,担任村里的电工及现金保管员。因为精通无线电技术,丁汝森开办了一家电器无线电修理部。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滋润着华夏大地,我国的文化艺术生活也空前繁荣,一时间邯郸的影剧院一座座拔地而起。南苏曹也建起了一座农民影剧院,名叫光明影剧院。影剧院需要一位懂技术的人员,精通无线电的丁汝森就此走了上新岗位。他做起工作极为认真,打扫厕所卫生,他包了;职工有事请假,他顶上。凡是要求职工遵守的规章制度,他带头遵守。就这样,光明影剧院越来越红火。
1984年以后,光明影剧院连年被邯郸市文化部门评为“文明影剧院”,1986年被省文化厅评为“文明影剧院”。当年,丁汝森还在河北会堂代表文明单位,出席了河北省文明影剧院表彰会。
1993年4月,丁汝森被任命为南苏曹党总支书记。他做梦也没想到乡党委会把南苏曹这样一个有4200多人的村子交给他管理。
乘着改革春风,丁汝森与班子成员壮大实业公司规模,上企业项目,集体、联户、个体多轮驱动。凭借南苏曹的地理优势,招商引资、创办实业、建设门市房……村里的经济收益步步提升。“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啊!”丁汝森说,村里有钱了,就要回馈百姓。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规划建设新社区,盖房、修路、植树,完善水电、下水道等各种市政设施,兴建广播站、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宣教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不仅如此,南苏曹居民还能享受养老金、补助金、助学金等福利待遇。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2001年,正是因为南苏曹发展成果突出,其被评为河北省先进单位。丁汝森再一次站在了河北会堂的领奖台上,出席先进表彰会,接受省委领导的接见。
丁汝森说,他很幸运,能与共和国同龄。“出生时,我和整个国家一起迎接初升的太阳;成长中,我经历着祖国发展历程中的风风雨雨;现在,我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丁汝森激动地说。(邯报融媒体记者 温洁/文 邢建伟/影)
科技发展为我把梦圆
李中华
9月23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我市的迎国庆活动正陆续开始。在丛台区政和小区2号院,70岁的李中华作为小区业委会主任,正和业委会成员商讨着小区“庆祝新中国70华诞联欢晚会”的细节。
李中华,1949年8月11日出生,与共和国同龄的她,面色红润,耳聪目明,和同事商量起问题来思路清晰、语言流利。
说起自己的名字,李中华有些自豪,父母有5个孩子,只有作为老大的她取了这个大气的名字。“父母希望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独立、富强,所以给我取名为中华。”她笑着对记者说,“如今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
谈起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李中华最为印象深刻和感慨万千的,是通信技术的变化。她是一位军嫂,并以这个身份而自豪。
1972年,李中华嫁给了正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市(现为集宁区)某部队服役的“兵哥哥”。新婚不久,丈夫就远赴集宁,两人开始了近十年的分居生活。
“两地生活不容易,集宁和邯郸远隔千里,去一次,要坐火车到北京,再转车去内蒙。当时车次少,半夜出发,早上6点半到北京。带着孩子在北京等一整个白天,晚上10点多坐上到内蒙的火车,再坐车8个多小时,才到集宁。”李中华说,爱人每年假期只有15天,算上路上花费的时间,相聚的日子就更少了。
为了慰藉思念,她每个月会写2、3封家书,写一写家里发生的事。“那会邯郸有电报,但论字收费,只有遇到急事才会跑到邮局去拍电报。”然而一封薄薄的书信怎么能解得了思念?
1979年,当丈夫从部队转业回到邯郸后,李中华的三弟又于1982年到山西参军,她再次有了远方的牵挂,写信又成了她的日常。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迅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李中华家安上了座机,此后没几年,寻呼机、小灵通等也陆续走入了她的生活。
时光荏苒,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的通信科技已经世界领先,回想起从车马邮路到即时通信,从见字如见面到万里能视频,时空在发展中“穿越”,距离在变化中缩小,李中华不由感慨万千。
如今,她和老伴都用上智能手机。前一段时间,热爱旅行的李中华和同学一起参加了夕阳红旅游团,到香港、澳门、桂林等地游玩了一圈。“旅游时,我给老伴发照片、视频聊天。现在,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便可以走遍天下,随时随地与人聊天、看新闻、购物,对比几十年前,谁能想到会如此方便?”
采访最后,李中华说:“我有幸成为新中国的同龄人,70年来,我见证了共和国成长过程中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披荆斩棘,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邯报融媒体实习记者赵正杰/文 范文平/影)
教书育人收获幸福感
梁献春
“我与新中国同岁,作为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我感到很自豪。”1949年出生的梁献春是一名退休教师,丛台区黄粱梦镇高北村人。站在记者面前的梁献春,一件深蓝色中山装,瘦小身材,花白头发,透着一股书生气。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最让老人感慨的,是社会对知识的重视程度和对教师的尊重,正在与日俱增。
梁献春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差,大妹、二妹刚进学堂就被迫辍学了。1971年,梁献春高中毕业,当时“读书无用论”很是流行,有人说:“梁献春都高中毕业了,还不是和咱们一样抡锄钩?读再多的书有啥用?”梁献春气愤不已地反驳:“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读书不是看重现在,而更重要的是看将来。”
1978年,梁献春经别人介绍,当上了临时代课教师,到离家十多里远的学校授课。自当上老师的那一刻起,他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1994年,梁献春调入邯郸县第四中学担任历史老师,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他把每课的主要内容都编成了顺口溜,形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多年后,一些学生和他偶然遇见,高兴地对他说:“梁老师,您当年给我们编的那些顺口溜太好了,有许多东西现在还记得。”梁献春非常开心。
时代在变迁,70年间社会不断发展,教师赶上了好时候。梁献春感触颇深,“我当老师的年代,乡村学校还是租的房子,房梁大柱子都能看到。老师少,学历低,中专都少见,一名老师教好几门课程,学生也没现在这么多。”而今天,中国教育有了长足发展。
梁献春收集了一组数据,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经过70年的发展,教育部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9%。
梁老师对记者说,现如今,高等学府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教学教具丰富先进,教师队伍研究生、博士生比比皆是。“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在规模、体系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教师也越来越被尊重。梁老师最初当代课老师每月工资只有30元,工资不如打工端盘子的服务人员,如今他每月退休金已达4600多元。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使得“人类灵魂工程师”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幸福感、获得感。
梁献春说,如果让他再选择一次自己的职业,他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当一名老师,教书育人为国家做出贡献,传播知识培养人才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邯报融媒体记者曹璐/文 郝群英/影)
农村人坐上了小汽车
秦海保
在成安县商城镇秦家营村,有位饱经风霜的共和国同龄人,他从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一路披荆斩棘走来,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谈及过去70年的生活,老人欣喜地说,能与新中国同岁,和新中国共同成长,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
老人名叫秦海保,出生于1949年10月5日,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当过老师、资料员、通讯员,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接受采访时,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感慨万千。“生活变化太大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实现了。”秦海保说,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他家从独轮车到四轮汽车就是最好的例证。
1963年夏,全国多地遭遇海河特大洪水,秦海保的家乡沦为一片泽国,三间土墙房屋全部被洪水浸泡导致坍塌。为建新房,全家紧衣缩食准备物料。那年,他的父亲把饲喂一年的两头膘猪卖掉,购置了一辆独轮车。晚饭后,秦海保的父母亲就会推着独轮车到村头深坑内装车运土,吱吱呀呀的车轮响声成了他每天入睡前的催眠曲。运送农家粪肥、打猪草、收庄稼,独轮车自此成为全家的“功臣”。
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广,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秦海保家收的粮棉越发多了,独轮车也被双轮的地排车取代。秦海保向记者介绍,这种车体是木头制作的,两个轮子是橡胶做的,构造简单,使用方便。小孩子也都会坐着地排车,跟着父母下地,跟着拉车助力。为了能使上劲,车体前的两个车把之间,往往系上绳子或皮带放在大人肩上。给小孩子在一侧拴上一根绳子或皮带,放在肩上,弓着腰,向前走,这样就能帮助大人将地排车向前拉。减轻了大人的负担,车子一下子能装运五六百斤之多,用起来感到实惠快捷。
秦海保告诉记者,那几年,由于村西部的漳河古道沙滩地被马头电厂征用做煤灰池,三条水渠常年向村里农田灌溉排水。各家各户因势利导,积极开展水稻、莲藕种植,喜获丰收。他成家立业,生活也有了较大改善,面条白馍成了家常便饭。为增加收入,便于平日到附近乡村、县城集市销售农产品,买三马车,很快就纳入了家庭预算。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有了拖拉机。秦海保的儿子成家后,为家里添置了一辆,前面能除草,后面能犁地。说起家里这位“新丁”,他笑逐颜开。“那时候,可不是谁家都能买得起哩。”农闲时,他的儿子开上拖拉机去搞物流运输。一家人忙忙碌碌,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近年,孩子们的口袋都鼓起来了,秦海保一大家的生活也变得富裕起来,对他们来说,购车已不算什么大开销。在其孩子家中,记者发现,新修建的二层楼房简单大气,一楼小院建了车库。秦海保说,现在下地有专车,经商有汽车,他更加坚信,农民的生活一定越来越好,祖国也越来越昌盛!(邯报融媒体记者郝雨/文 邱勇慧/影)
我也学会了网上购物
杨瑞典
70岁的杨瑞典,出生于1949年2月,家住复兴区百家街道钢二社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上世纪70年代初期,22岁的杨瑞典开始在邯郸市供销社上班,直到2000年办理退休手续。从营业员,到柜组负责人、销售能手,她和新中国一同成长,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风风雨雨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回忆往事,杨瑞典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1971年她刚参加工作时,在市供销社瓷器柜组担任营业员。当年供销社是人们买东西的唯一场所,无论是谁家买布做衣服,还是需要购买土产、副食、婚嫁礼品,几乎任何商品都要到供销社去买。
那时,我们国家是票证时代。由于当时生产力落后、物资匮乏,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凭证、凭票,定量供应,那时候到供销社买东西可不像现在想买多少就买多少,稍紧俏些的商品,大家就得早早在供销社门口排队等候,生怕去晚了买不到。
不仅如此,当年商品的种类也非常有限,可供人们挑选的不多。就拿她所在的瓷器柜组来说,当时主要经营的商品就是盘子、碗、茶具等一些生活必需品,这些商品的生产厂家大多是咱们邯郸本地的,很少从外地进货。这些瓷器的款式很简单,比如一个白色的碗,上面印一个花,就算是装饰了,价格也便宜,一个碗只卖两三毛钱。外观好看一些的瓷器,像景德镇产的青花瓷图案的茶具,一套需要一二十块钱,一般只有谁家娶媳妇或嫁闺女时,才舍得买。
瓷器在当时不用凭票购买,但是当你想买一些民生物资时,光有钱没有票是绝对不行的,像粮票、布票、肉票、盐票、油票等都是每月按人头供应,有时谁家办喜事,为了置办床单、被罩,还得攒好几个月的布票。当时供销社里的好多商品都是按斤两散着卖,不像现在超市里商品包装得这么好。付账也都是现金付账,根本不敢想象像现如今用手机转账支付,若在当时,看来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杨瑞典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物资供应越来越丰富,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人们可以在商场、超市购物甚至到网上购物,选择面越来越广,人们从凭票购物变为随意购物,再也不会出现有钱买不到商品的情况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了。
杨瑞典说,她的家庭生活在这70年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刚结婚时她一直租房子住,曾在七年内搬了八次家,后来有了儿子、女儿,一家四口挤在只能容下一张床的出租屋里,那时候工资低,物资紧缺,还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生活实在不易。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生活水平提高,他们一家住上了楼房,全家再也不用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了。2007年儿子结婚,买了150平方米的新房,现在儿子、儿媳、女儿也都买了私家车,孩子们有自己的事业,孙辈们学习成绩优秀。现在孩子们购物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喜欢在网上买东西,方便又快捷。
“现在的生活,我觉得非常满足,国家很注重提高我们退休人员的待遇,定期给退休人员涨工资,现在我的工资每月能拿到2600多元。”杨瑞典说,如今她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之前因为工作关系,她很喜欢逛街,在女儿的帮助下,她也学会了用手机在网上购物,买菜时也用手机支付,非常方便,这要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退休后的杨瑞典很注重养生和锻炼,经常在小区或附近公园散步、跳舞锻炼身体,有时还会和好友组团去旅游。说起现在的生活,杨瑞典感慨地说:“转眼间,新中国已经70岁了,作为祖国的同龄人,我的心中充满自豪和骄傲,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我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年轻,永远繁荣富强。”(邯报融媒体记者周聪/文 范文平/影)
推荐阅读
-
2022-06-10
-
2022-06-10
-
2022-06-10
-
2022-06-09
-
2022-06-09
-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