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访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守亭教授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访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守亭教授
2019-09-26 10:18 邯郸新闻网 编辑:白云峰

“给研究生上课时,我常对他们说,你们还年轻,有时间有精力,希望你们把知识学好,把学问做好,在科研上做出一点真正的事情来。”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气象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守亭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出生于1945年的高守亭本该颐养天年,可他仍勤勤恳恳坚守在教科研一线,为中国大气物理研究默默付出着。在教学中,他培养出40余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同时系统开展了广义位温、中尺度波流相互作用等新理论及预报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为我国大气物理研究做出杰出贡献。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邱县新井头村生人的高守亭高中就读于馆陶县一中,196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后为南京气象学院)。

1968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高守亭被分配到湖南省黔阳地区(现为怀化地区)气象局做预报员。十年气象预报工作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高守亭与导师陶诗言在一起。(资料片)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高守亭继续求学,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师从著名天气学家、动力气象学家、中科院院士陶诗言。陶诗言从事大气环流和天气动力学研究工作,为我国的天气预报业务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天气预报专家。师从陶诗言,让高守亭更加坚定自己的学术之路,从上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高守亭在擅长的动力研究领域孜孜求索、不断创新,为中国大气物理研究做出杰出贡献。

1990年,高守亭赴英国邓迪大学攻读博士后学位,1992年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做访问学者。其间,国外导师向高守亭抛出橄榄枝,希望他能留在当地工作。然而,心念祖国气象学事业的高守亭婉言谢绝,1995年毅然回国。高守亭回忆时动情地说:“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科技发展的步伐加快,国家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需要学到先进知识的海外人才来为国效力,以带动国内该领域的学术发展。科学的春天已经来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我想自己研究出气象预报方面的核心技术”

归国后,高守亭来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后任该所大气环流部主任。2000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实行后,高守亭担任该所中小尺度部主任,后任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主任,直到2005年。2013年退休后,他仍坚守在教研一线,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承担研究生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的教学任务,并主持着国家基金委多个研究课题项目。

高守亭教授(左)与原南京空军气象学院张铭教授合影。

在几十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高守亭在国内外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在德国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在大气物力研究、创新应用上取得显著业绩。“我国的气象学发展在世界上不处于领先地位,与英美日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一直想自己研究出气象预报方面的核心技术。”高守亭说。

中尺度系统常引发暴雨及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其形成物理机制复杂,预报准确度较低,很难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对其进行研究是我国的重大科学课题。高守亭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紧扣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系统开展了广义位温、中尺度波流相互作用等新理论及预报新方法的研究,提出暴雨预报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经过12年探索实践,高守亭根据不同地区天气特点,和他的博士生一起提出有针对性的西风槽、台风、锋面和复杂地形影响的“集合动力因子”暴雨预报新方法。经过大量个例和长期预报的检验,这种方法对不同类型暴雨具有良好的预报效果。随后,这种预报方法先后在国家气象中心、北京军区空军气象中心及北京、上海、陕西、贵州、吉林等20个国家级及省市各级气象台及科研部门推广应用,为当地提供了定时、定点、定量的暴雨预报。这些研究对于加强中尺度研究、提高暴雨预报水平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为当地防御和减轻暴雨灾害做出重大贡献。其研究的天气预报方法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得到应用,准确预报了比赛期间的天气变化,为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贡献了气象学的一份力量。此项目在2016年获得中国气象学会科学基础研究奖二等奖。

“国家需要有真本事的人”

与气象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高守亭认为这是一个“做学问的好时代”。高守亭回忆,自己读大学时,国家还比较闭塞,由于历史环境因素,当时学到的知识都是苏联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也都是苏联的,很少能够接触到其他国家的东西。直到改革开放后,先进的书籍、文章被引进国内,国内研究开始大量吸收优秀的研究成果,气象学的发展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高守亭表示,中国的气象学已经进入高度发展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观测仪器的发明、探测手段、通信装备及计算工具的发展都使气象科学进入崭新时期。“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搞数值预报,现在国家也有专门的团队去做模式。尤其是我国雷达发展迅速,S波段雷达的布置在各个省市可以达到8-9台,特别是在我国中东部基本达到全覆盖,雷达布置密度不亚于美国,因此,在关键数据和自动观测站方面,我国取得长足进步,即使‘外国掐了我们的脖子’,我们有自己的模式,可以自己预测。”

做了几十年研究的高守亭始终怀有一颗质朴的赤子之心,这种赤子心,不仅是他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努力拼搏,还体现在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的无私赤诚。高守亭说,“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我也经常对我的学生们讲,现在祖国强盛了,做研究的条件也很好,要为科学发展扎扎实实做点贡献,为国家为人民解决一点实际问题,国家是需要有真本事的人的。”

人物简介:

高守亭,研究员,男,1945年9月1日生,邱县新井头村人,1968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1988年获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2年在英国邓迪大学做博士后,1992年5月至1994年8月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作访问学者,1994年10月至1995年8月在英国邓迪大学作研究客座。1995年晋升为研究员,主要从事大、中尺度动力学、中尺度数值模拟及波与流的相互作用等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课题有:波、涡、流相互作用;边界层有关问题的数值模拟;中尺度观测及数值实验。

代表性著作有:《寒潮爆发期间波与流相互作用的研究》(博士论文);《斜压大气中的广义E-P通量》(发表于《中国科学》B辑,1990,33卷,6期);《流场配置及地形对西南低涡形成的动力作用》(发表于《大气科学》1987,11卷,3期);《行星边界层内低涡的流结构》(发表于《气象学报》1983,41卷,3期)等。

全媒体记者 杨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