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协同,当好东中西协调发展“示范者”

差异化协同,当好东中西协调发展“示范者”
2019-09-11 08:35 光明日报 编辑:张梦非

位于长江经济带的浙江湖州长兴县太湖沿岸风光 谭云俸摄/光明图片

【智库答问·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

本期嘉宾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王 振

湖北经济学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教授、湖北省“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 秦尊文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杨凤华

1.形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运输通道

光明智库:当前,长江沿线的运输效率如何?怎样加强上中下游协同,加快实现互联互通?

秦尊文:在我看来,长江黄金水道的效率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这主要受“硬”“软”两方面约束。针对自然条件的“硬约束”,建议加快航道整治、优化船型、提升部分过江大桥净空高度,构建包括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在内的立体交通体系,与长江水道优势互补。针对体制机制方面的“软约束”,要合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建议以上海、武汉、重庆为空间关键点,加强上中下游协同,提高航运效率。

王振:推进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形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对内对外运输通道,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谋划和落实一系列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其中既有干线型大项目,还有枢纽型大项目。其次,各地要通力合作,主动解决建设中面临的瓶颈障碍,坚持生态优先。最后,经济发达的长江下游地区及各大城市,要在推动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建设中发挥牵头组织作用。

杨凤华:提升长江经济带运输效率、提高基础设施通达程度,须完善综合交通网络:首先,强化铁路运输网络。统筹建设连接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的沿江高速铁路及向西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加快沿江铁路通道能力紧张区段、规划缺失区段以及普通铁路建设步伐;其次,优化公路运输网络。统筹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和地方高速公路建设,消除省际“断头路”;最后,拓展航空运输网络。统筹打造长江上中下游机场群,推进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强化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培育和拓展国际运输航线。此外,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发展,增加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提高公路、水路、空中、铁路联运效率。

2.同质化难以合作,差异化才好协同

光明智库: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三大城市群差异化协同发展有何促进作用?为避免走同质化竞争的老路,您有什么建议?

王振:长江经济带上的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也分别是下游、中游与上游三大区域发展的承载体。特别是长三角城市群,更是整个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大引擎和引领区。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提升长江经济带三个城市群差异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影响。一方面,推动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越强,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越可获得新的溢出效应和梯度发展优势,为新一轮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巨大动能。另一方面,推动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将更有力地突破多年来存在的行政区分割问题,加快缩小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这些创新举措可为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提供示范,为复制到更广区域做好准备。

秦尊文:同质化难以合作,差异化才好协同。事实上,国家对三大城市群的定位本身就是有差异的:对长三角城市群的总体定位是“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总体定位是“我国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群”,对成渝城市群的总体定位是“培育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差异化协同发展的重点难点在产业方面,三大城市群要差异化协同推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要结合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杨凤华: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区域合作,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由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沿江11省市参加的“1+3”省地协商合作机制作用,统筹好长江上中下游产业空间布局、港口岸线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决策部署。另一方面,要强化制度保障。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积极探索财税体制创新安排,引入政府间协商议价机制,处理好本地利益和区域利益的关系。

3.加快推出“一条龙”整体规划或城市群合作方案

光明智库:当前,长江上中下游区域性协商合作机制均已建立。这些省际协商合作机制为助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进一步强化?

杨凤华:当前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有力推动环境保护联防联控。长江上中下游生态保护区域合作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由国务院领导,长江沿线各地政府共同主导,企业、行业和产业组织共同参与的长江经济带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合作平台。

有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省际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逐步对接,区域运输服务标准差距逐步消除,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逐步形成,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成效明显,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口岸、运输方式、商品全覆盖。

有力推动市场一体化建设。阻碍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加快清理,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加快制定,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加快建立。

但也要看到,现有区域合作机制仍较松散,依然存在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壁垒,长江上中下游产业技术标准、环保标准、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跨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协同治理、执法协作等还缺乏统一管理体系。建议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构建环保信用评价结果互认互用机制。

秦尊文: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如果说,下游、中游、上游分别是“龙头”“龙身”“龙尾”,现在出台的就是“龙头”“龙身”“龙尾”的局部规划,还缺乏“一条龙”整体规划或城市群合作方案。目前,各相邻省市政府及其各有关部门间、市与市之间订立了很多合作协议,但区域合作虚多实少,城市群缺乏协同,带动力不足。

对此,要鼓励三大城市群内部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区域内重大问题,积极推进交通、工业、生态、科技、投资等方面合作。同时,推进三大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可借鉴法国巴黎城市群和英国伦敦城市群对区域公共物品共建共享的经验,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公共财政储备制度、横向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此外,要大胆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包括上中下游税源的划分机制、资源使用的购买和补偿机制、产业转移的对口协商机制、政绩的分类考核机制等。

王振:对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长江经济带的省际协商合作机制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需要解决的是,在组织上还没有明确授权各方任务和责任。当务之急,需要加快顶层设计,尽快推出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建设方案,构建省际协商合作顶层平台,更加广泛地推动社会各方,包括人大、政协、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系统组建省际协商合作平台。

4.撑起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发展骨架

光明智库: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体系不断健全,长江经济带建设对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将贡献什么力量,有何示范意义?

杨凤华:一是推动东中西三大区域联动。针对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实,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旨在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高速铁路网等的串联衔接、产业在上中下游的有序转移、对外开放的东西双向互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健全,提高资源在更广阔空间的配置效率,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

二是提升城市群国际竞争力。在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世界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形势下,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助于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发挥各自资源禀赋、加强分工协作,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体系,撑起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发展骨架,从整体上提升长江沿岸城市带的世界影响力。

三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建设长江经济带,重点是要坚持陆海统筹、东西双向开放的原则,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提升长三角地区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支撑能力,与共建“一带一路”有机融合。

王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构建有了重大调整,即由原来的大板块型区域战略,调整优化为更强调区域联动的大流域型区域战略,如“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后,又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近期又提出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至此,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体系可概括为:“两大流域型战略+三大板块型战略”。今天的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将承担起新时代更高起点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先行实践者使命,同时还将承担起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擎使命、协调使命。

其中,长江经济带已成为国家三大重要区域战略的叠加区域,具有三大特色意义:一是共抓大保护,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二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带动全流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长江经济带有便捷的立体交通优势,在长江黄金水道的纽带作用下,可源源不断地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三是对接“一带一路”,提升我国在全球发展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地区,在其带动下,长江上中游地区对标长三角对外开放水平,形成共建“一带一路”纵深大格局。

学术支持: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王斯敏、蒋新军、周梦爽

光明智库副研究员 焦德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