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让“机器人兵团”成为发展先锋

【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让“机器人兵团”成为发展先锋
2019-09-11 08:30 河北新闻网 编辑:张梦非

让“机器人兵团”成为发展先锋

——唐山发展机器人产业调查

日前,唐山新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智能服务型机器人。 唐山新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日前,在第十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唐山市的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向与会客商展示了特种机器人魅力和智能制造风采:消防灭火、轮式巡检机器人、高倍数泡沫灭火机器人等业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断刷新了企业的客户流量和订单增量。

1997年,唐山市引进日本机器人本体,标志着该市机器人产业的起步;到2017年,唐山高新区成为全国首家以机器人命名的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唐山机器人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机器人产业正在成为唐山的经济新引擎。

相关数据显示:唐山市90%以上的机器人企业坐落于高新区,目前已聚集机器人企业56家,形成了以开诚、开元两大领军企业为核心,百川、小池、英莱、新禾等企业为关联的机器人产业基地。2019年上半年,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20.8%。

领军转型

装备制造企业定向开发机器人

“去年底通车的港珠澳跨海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开元的焊接机器人立下了汗马功劳。”提起自家机器人,唐山开元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营业部部长赵嘉语气中充满自豪。开元集团在1997年引进松下薄板焊接机器人后,经过十余年探索,在2008年成立了开元机器人公司,依托集团的焊接技术优势,主要从事中厚板机器人自动化焊接装备的系统集成和系统维护工作。

“实际上,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体经历了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开诚和开元这两个由装备制造行业转型而来的大型企业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唐山高新区科技局局长崔卫平说。

2011年,负责承建港珠澳大桥的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看中了开元公司的技术优势,希望从开元定制焊接机器人,以满足对大桥箱梁焊接的严苛设计要求。

“为了保障焊接工艺的稳定性,我们研发出三种型号的多机器人焊接系统,可完成桥梁板单元自动打磨、组对压紧、点焊和焊接的工序要求。而在功能软件层面应用了接触传感、电弧跟踪、专家数据库等技术,保证了客户的高标准要求。”赵嘉说。

经过近一年的试验及方案论证,开元公司与中铁山桥在中国桥梁领域成功开发并应用了世界上第一套U肋板单元组装机器人焊接系统、U肋板单元四机器人焊接系统和横隔板单元双机器人焊接系统。

目前,客户提出研究课题,开元公司与用户共同研究,提出系统解决方案,这套研发流程助推开元在专用车、石油机械等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50%,在桥梁、建筑钢结构等领域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

智能时代,唯“快”不破。如何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打通从研发到交付的“最后一公里”?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快速响应的研发机制,充分激发研发人员自主创新的活力和积极性。

“我们实行项目组工作制,每个项目组都配有专业能手。”开诚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裴文良告诉记者。

2016年8月,开诚公司接到反馈,客户希望增加消防机器人自动脱掉供水水带功能。研发部立即抽调团队,不到1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研发。产品提前交付时,客户高高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开诚公司正以每两个月诞生一款新产品的速度,在短短三年内形成了“应急救援、特种作业、军民融合”三大系列30余款特种机器人产品,凭借技术优势成为全国领先的特种机器人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唐山高新区机器人产业积累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发明专利70项,实用新型专利380项,软件著作权311项,参与制定2项国家标准和11项行业标准。

协同创新

中小企业聚集衍生服务输出模式

在高新区国家火炬唐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孵化中心,不同作业区里穿梭着焊接系统集成、视觉跟踪、轨道交通检测等各种机器人的技术人员……在这个全省第一家机器人专业孵化器里,原来分散在全区各个角落的中小机器人企业聚集在一起,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事实上,高新区56家机器人企业中,除了开诚、开元、百川等几家大企业外,其余基本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中小企业虽然各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但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市场开发能力不足,而懂资本运营的企业就更少。

“我们正在通过健全‘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科技转化’的链条,搭建起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吸引更多的机器人关联企业集聚发展,产生‘1+1>2’的聚合效应。”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庞秋原表示。

2017年,高新区采用市场化机制,与百川集团合作建设了全省第一个机器人专业孵化器——国家火炬唐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孵化中心。2018年又成立了全省第一个机器人公共创新平台——高新区机器人研发中心。

在1万余平方米的孵化中心里,现已引进入驻的23家企业和团队正在办公、中试和生产;而在研发中心,共享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让中小企业节省了初创资金;不同企业通力合作,进行核心部件研发和应用研发……

“通过我们的采购渠道,中小企业能以低于市场20%的价格采购生产物资。依托大公司的产品销售网络,中小企业可以把产品销售到全国各省及世界15个国家。”负责运营孵化中心和研发中心的唐山百川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孟昭说。

“进驻孵化中心以来,我们发现很多机器人企业急需改造方案,所以我们为他们提供设计业务。此外,我们也为其他企业提供培训、设备和人才的输出。”入驻孵化中心的新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葛鼎新说。

包括新禾智能在内,目前孵化中心与研发中心的企业在共享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为其他企业的研发提供智力服务:百川工业研究院为中心的所有入驻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并将英莱科技机器视觉系统引入轨道检测领域,既使英莱科技加速发展,又有效提高了自身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新禾科技与莱锐思公司联合研发的焊板焊接高度测量视觉识别系统在中车唐山公司投入使用,并为达创科技量身定制了机器人生产线。

精准施策

真金白银支持机器人企业发展

2018年初,《唐山国家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出台,5方面24条具体意见,重点破解机器人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集群化程度不足、人才和资金缺乏等问题。

2017年以来,高新区投入2000万元,并撬动社会资本5亿元,建设国家火炬唐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孵化中心和高新区机器人研发中心,现已聚集23家机器人企业。

同时,组建了高新区小微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目前有16家会员单位,以从事智能制造技术研究、生产及应用的企业、科研院所等为主体,联合国内外积极投身于智能制造产业的各级机构和人士,共同突破智能制造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助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吸引机器人产业人才,高新区计划每年安排200万专家咨询费用招才引智。每月召开机器人产业例会和专家研讨会合并,研究和协调解决机器人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不定期举办专家进企业活动,深入一线解决困难。

截至目前,高新区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家蔡鹤皋,“千人计划”专家马书根,培育了中国设备工程专家库高级专家许开成、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李宪政、国家万人计划人选赵欣等尖端人才。

从默默无闻到在全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占据一席之位,唐山高新区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特种机器人产业基地和焊接机器人产业基地,唐山“机器人兵团”正在成长壮大,成为全市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的先锋。(记者刘禹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