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加速转型突破——解读肥乡“蝶变”背后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加速转型突破——解读肥乡“蝶变”背后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019-06-25 11:17 邯郸新闻网 编辑:李天一

编者按:近几年,肥乡区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跳出农村抓振兴,立足长远抓治理,在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上取得显著成效。本报今日刊发通讯,重点报道该区抢抓时机,合力攻坚,实现城乡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凤湖湿地公园一角。全媒体记者 孙建东 摄

常去肥乡的人会发现,这两年多来,该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城乡面貌,每过几个月,就有大的变化和新的亮点,让人且惊且喜。过去那个传统的农业小县,俨然变成一座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魅力新区。

作为一个后发地区,肥乡是怎样在短短时间内,实现华丽“蝶变”的呢?随着笔者的实地走访,肥乡“蝶变”背后的“神秘面纱”渐渐掀开……

城乡融合,全域布局——“蝶变”的根本是发展理念之变

2016年10月,在邯郸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中,肥乡整体由县划转为区,为肥乡带来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立足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形势,新一届区委、区政府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实现城乡面貌和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县向以生态为底色、富裕为保障、美丽为名片魅力新区的华丽转型,全面融入邯郸市主城区。转型突破的过程,就是综合实力由“弱”变“强”、产业层次由“低”转向“高”、发展格局由“小”变“大”的过程。而前身为平原农业县的肥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全面优化空间布局,正确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特别是用足用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跳出农村抓振兴,立足长远抓治理,补齐农村短板,加快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真正把503平方公里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区委书记赵洪山说:“要由过去就园区抓发展、就城区抓建设、就农村抓‘三农’模式,转为以融合理念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切实做到规划布局、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一体化,确保要素双向流通、城乡良性互动,真正实现城乡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协调发展。”肥乡区就是依据自身特点,把乡村振兴作为统筹城乡建设、实现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作为优化空间布局、加速新区转型的系统工程,作为改善民生福祉、决胜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全域布局、一体发展,全面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实现城区和乡村的互相补充、各展所长、各取所需,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齐头并进,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肥乡立足服务主城区、对接主城区,按照全域治理的理念,确定“一轴三带四片区”规划布局,就是以309国道为主轴,以域内三条河渠为纽带,把肥乡划分为“西部引领、东部崛起、北部突破、南部提升”四大片区主体功能,把503平方公里、265个村庄全部纳入规划,突出各乡镇、村的定位、特色和功能,均衡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实现城乡有机融合、错位发展。

如今,驱车行驶在肥乡乡间纵横交错的沥青路上,一幅幅田园美景扑面而来。城区西部,毗邻邯郸主城区,规划的是一系列郊野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城区北部,是蔬菜之乡,矗立乡标上的“蔬菜产业园”“食用菌基地”等大字,赫然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城区往东,以果树居多,密密的葡萄园架起绿色屏风,羞红了脸的桃子正迎来采摘季;城区南部,以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有机农业为主攻方向,正在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这样划分区域又浑然一体的布局,正是规划蓝图在快速变为现实。

设施先行,全域突破——“蝶变”的支点是承载功能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肥乡把基础设施提档作为乡村振兴的起点,也作为撬动各项要素发力的支点。

肥乡镇常耳寨村位于肥乡城区北1公里,2018年以前,这个村子基础设施落后,街道杂乱,主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车在路上蹦、人在车上蹦、心在肚里蹦,被人戏称为“三蹦子村”。2018年以来,在全区统一布局推进下,该村硬化主道路、小街巷40余条,安装路灯130余盏,全力清理残垣断壁、空闲宅基和坑塘,大面积种植法桐、国槐,临街外墙统一喷绘美化,90%的村民用上双瓮式无害化厕所,农户们还享受上门清收垃圾服务……全村实现从“脏乱差”到“整洁美”的脱胎换骨。

2018年是肥乡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年,全区整合各类资金6亿多元,统筹推进路、电、水、讯、气等工程建设,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农村饮水管网提升改造93个村;累计改厕71040户,改厕率达到93%以上。据了解,今年9月份将实现“煤改气”全覆盖。

西瓜线、豆漳线、贾南线……纵横交错的乡村道路变身为民心路、致富路、景观路和幸福路。2018年6月,一条长26公里、宽7米的乡道,贯穿了3个乡镇、20余个村庄,毛演堡乡郝家堡村就是其中之一。该村村民韩高见种菜种了五六年,规模一直控制在2亩地,自从去年修通了路,扩大了种植面积,还吸引游客前来采摘,年收入多了近万元。“以前骑电三轮到蔬菜批发市场,短短四五公里要走1个小时,现在只需十几分钟。”

“2018年完成了583公里农村路网建设,其中通村路383公里、村内街道115公里,农村主街道硬化率、村庄亮化率和地名标志标准化设置率都达到100%。”肥乡区交通运输局局长董红坤介绍,肥乡因此被评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区。

长效治理,全域提升——“蝶变”的关键是环境面貌之变

肥乡区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中位居第一名,代表河北被评为全国2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区)之一,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成绩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要让农家看起来舒心、住起来舒服,仅靠设施条件提档还不够,更要打造良好人居环境,为此,该区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抓好“五清三建一改”,累计拆除城乡违章建筑、残垣断壁面积118.7万平方米,清理空闲宅基700多片、历史积存垃圾40万余方、乱涂乱画5.6万平方米。

人居环境既要重拳治,更要常态管。该区建立有效管理制度,探索出适合村情民意的长效机制。

人们常给人员、物资等建档立案,实现无死角管理,可谁见过给坑塘“建档立案”的呢?肥乡就办了这么一件事。

在农村,坑塘常被家家户户倾倒的垃圾堆满,臭气难味。到了雨季,大雨一灌,更是不能靠近。要让农村洁净起来,必须破解坑塘这一老大难问题。肥乡的县级干部早起晚归,对全区265个村1180个坑塘一一查看,对整治不到位的村庄,盯死不放,反复查看,直至整治彻底。每月对所有乡镇各抽查9个村,将检查结果全区通报。经过督促治理,大大小小的坑塘变身为村民休闲的小游园和增收的小菜园,旧日影踪一去不返。

肥乡就用这样的工作台账,建起责任、任务全覆盖的管理模式,实现对农村卫生死角的严管严控。

走在肥乡的村庄,你会发现每户人家门口都放着一个有编号的小型垃圾桶。村民把垃圾倒入桶里,由保洁员上门收集,日产日清。目前,全区265个村庄实现垃圾集中收集、集中运送、集中处理,实现“垃圾不落地”。公开招标确定两家环卫公司,构建起“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模式。

为调动农民积极性,肥乡在全省率先推行“每户每月8元钱”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保洁费好收吗?”“好收。村里环境好了,村民素质也提高了,养成了共同参与的意识。村民交了费,也有了监督意识,村里哪块没有及时清扫,他们会提出意见。”屯庄营乡后营村支部书记李连文告诉记者。

6月16日上午,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考察团一行90余人,由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专程到肥乡区调研考察,他们用“细”和“净”对肥乡之美做出了评价。

调整结构,全域转型——“蝶变”的支撑是农业发展之变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人居环境的提升,激发了农民群众创业热情,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天台山镇借势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和邯郸郊野公园打造,整合11个美丽乡村,不到半年时间,集中连片打造了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将原有3000亩林果扩大到1.12万亩,形成特色林果产业示范带。毛演堡乡大力发展蔬菜产

业,成功创建省级蔬菜产业园区。据了解,肥乡林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1万亩,蔬菜面积达到19.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3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

乡村旅游也成为当地农民致富新渠道。309国道北起向南,拐入十里画廊、环境清幽的郊野公园,它贯通两个乡镇,穿起数个小景点,延伸到最南端的“水岸桃花”刘家寨村,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后花园。效野公园开放后,偏僻的刘家寨村变成游人如织的景点。今年清明节举办桃花节,每天都有数万游客奔向这里。不仅有刘家寨,同期田寨也举办了“梨花节”。今年4月3日至7日,刘家寨村、田寨村的“桃花节”和“梨花节”上,游客突破30万人次,本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

这两年来,肥乡结合垃圾坑塘治理,增绿、引水、种花,新建10个乡村公园,精心打造25个特色采摘园,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目的地。废弃砖窑坑塘,变成“水天一色”的凤湖湿地、肥义公园;团结渠由以前的臭水沟,变成风景如画的郊野公园……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菊花节等系列文旅活动,为城乡居民休闲、观光、采摘提供了好去处,开启平原地区全域旅游新模式。

伴随着星罗棋布的园林景点,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呼之欲出。换届以来,肥乡累计造林面积近12万亩,是市下达“十三五”造林任务的近三倍,森林覆盖率增长7.7个百分点。这是肥乡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

移风易俗,全域治理——“蝶变”的内涵是精神风貌之变

景色越来越美的同时,乡风民俗也在悄然改变。

6月18日,全区办红白事的有好几起。移风易俗巡视组分为五组下村巡查。“烟不超过5元,大锅菜,符合规定”“这里符合标准”,不多时,各组工作人员通过微信群陆续传回检查情况。

这是肥乡区开展移风易俗的一项抓常态巡查工作。该区成立五个巡查组,通过常态化巡查、每月一次大联查、在办婚事的“好日子”进行专项巡查等形式,对违反村规民约典型案例,直查直处、公开检查,并给予以通报。目前,已责令工作不力的3名乡镇党委书记和17名村党支部书记、17名村民作出深刻检查,并在微信矩阵群曝光。

这两年,肥乡区把移风易俗作为加强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制定节俭操办红白事标准,实行6项优惠政策和5项制约措施,同时通过宣传典型,发挥示范作用。组织开展农村百对新人集体婚礼、百对最美母女集体宣誓抵制高价彩礼、“百户授牌、千人宣誓、万人签名”等活动;举办“乡风文明你我同行”原创文艺节目比赛、“文明新风润泽城乡百校万户共谱新章”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经调查,村民红白喜事操办支出大幅下降,平均办理红事支出为2-3万元,降幅高达76%-84%;白事支出不到5000元,不及之前的六分之一。

“重视建章立制,更注重落实。我们经过三年多努力,婚事新办和丧事简办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区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红霞介绍,6月5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肥乡区“红白喜事规范管理”案例成为我省唯一上榜案例。

如今的肥乡,农村风气和新建设施一同“翻了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激活了乡村这一潭“春水”,更为肥乡实现转型突破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注入了动力。换届以来,肥乡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尤其是反映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财政收入,2017年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13.7亿元,今年更是提前20天实现“双过半”目标。项目建设全面突破,中船重工718所特种气体、中铝国际轻量化产业园、金田阳光小商品城、天山万创产业园、中顺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肥乡,依托中船重工718所特气项目正在打造的中国“气谷”,将成为肥乡乃至邯郸市经济发展新引擎,在连续5次全市重点项目集中观摩中,先后获得4个第一和1个第二。园区转型全面提速,经济开发区正在向着集产业、生态景观于一体的产业新城转型,被评为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京津新材料产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座特色化、精细化特色园区拔地而起;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荣获中国最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称号。创新发展步伐加快,先后举办“百名博士进肥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与清华大学河北研究院、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佛山博士梦工场、杭州颐高、北京中关村海创园达成战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在肥乡快速转化、创造财富。城区功能日益完善,投资2.5亿元的309国道城市化改造、投资3亿元的集中供热管网工程、投资2.7亿元的新区景观水系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竣工投用,职教中心搬迁、文化艺术中心、区中心医院搬迁等一批民生项目加快推进,肥义公园、窦默公园等一批精品公园今年“五一”集中开园,实现城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景观配套的全面突破和城市整体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