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商(连载34)第二章 工业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

邯商(连载34)第二章 工业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
2019-06-25 09:56 邯郸新闻网 编辑:王聚平

战国时代赵国交通

战国时代,由于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以及列国之间战争次数的增多,为各国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三代交通道路的基础之上,战国时代的交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纵横交错的"午道"和众多地方性交通枢纽,初步形成了“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儒效》)的局面。赵国作为“四战之国”(《史记·乐毅列传》),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也就决定了其交通的发达。赵国以邯郸为中心,以分布各地的城市为网点,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网状交通体系,其境内分别有纵贯南北和横穿东西的三条道路。

南北道路中最主要的一条当属以邯郸为中的南北大道,这条道路历史悠久,距离绵长,地位重要。远在殷商之世,成汤七世祖王亥就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驾牛车到有易氏部落(今河北易县)进行贸易活动(《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明当时沿太行山东麓已经出现了一条南北大道。只不过这条道路的重要性并非十分突出,战国之前的这段时间它并不是一条纵贯南北的通畅大道。商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不见这条路邯郸、沙丘以北的情况。西周时期在其北封建邢国,使这条道路继续向北延伸。春秋末叶,晋国荀、赵两家交恶,赵鞅率师伐苟寅所据之朝歌,荀寅奔邯郸,赵鞅因围邯郸,苟寅遂奔鲜虞。齐国国夏为了营救苟寅,率师伐晋,取邢、任、栾、部、逆畴、阴人、盂、壶口八邑,会鲜虞,纳苟寅于柏人(此事见《左传·哀公四年》)。朝歌在今河南淇县,邯郸为今河北邯郸,鲜虞在今河北正定,邢在今河北邢台,任在今河北邢台东北,栾在今河北元氏东,部在今河北高邑西南,逆畴、盂地不可确定,壶日在今山西黎城东北。这八邑本为苟氏的采邑,所以国夏一并夺取,除逆畴、盂、壶,其他五邑均在由朝歌经殷墟北行的大道上,可以说这条大道随着诸侯间的战争已向北延伸到了鲜虞。进入战国之世,由于燕国的崛起,其都蓟(今北京)成为渤海、碣石山之间的经济都会,燕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交往日渐频繁,终于使这条大道成为"北通燕、涿"的一条通途。关于这条道路经过的城邑,我们可以通过赵国连年征战中山的进军路线以及中山城邑分布状况作一大致的推测。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敬侯十年(前377)与中山战于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敬侯十一年,伐中山又战于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都亭)”;赵武灵十年(前306),“王略中山地,至宁葭(今石家庄西北)”,“二十一年,攻中山,取部(今高邑西南)、石邑(今获鹿东南)、封龙(今元氏西北)、东垣(今石家庄市区北、东、西古城之间)”。由赵择道北攻中山的进军路线,说明这条大道由邯郸向北经过房子、石邑、东垣、鲜虞、中人诸邑,可以直达燕南长城之口汾门(今河北易县之南),并延伸到燕国的涿(今河北涿州)、蓟(今北京)。

此外,由邯郸北行的南北大道上还有一条经中山西北部斜贯代地(今张家口地区蔚县一带,战国时赵置代郡)的道路,这是赵都邯郸及中山各邑通往代地的捷径。关于代道沿途所经的城邑,可据《史记·赵世家》所载赵武灵十一年(前305)赵攻中山曾“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的进军路线推测。鸱之塞即今倒马关,是赵、中山通往代地的必经之路。华阳在今唐县西北,丹丘在今曲阳县西北,曲阳在今曲阳县城西四里,由此看来,赵进军中山的路线应是中山境内代道的北段。此次赵攻中山,虽攻下鸱之塞及以南至华阳的一段,但因有中山都城灵寿的阻塞,因而整个代道并末畅通。直至九年以后,赵军于惠文年(前297)“起灵寿,北地方从”,才使代道大通(《史记·赵世家》)。据此可以推测由邯郸至代地的大道,应是经过房子,在石邑与南北道路分开,然后经过宁葭、灵寿、曲阳、丹丘、华阳等邑,最后由鸱之塞进入赵之代地的。

关于这条道路的南段,商纣时已有从朝歌经安阳到邯郸的道路,到战国时代,这条道路已经向南延伸到郑、卫(《史记·货殖列传》)。郑于战国时为韩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卫国则都于濮阳,在今河南濮阳北。而新的经济都会温(今河南温县西)、轵(今河南济源南)的兴起,则使温、轵与邯郸之间建立了经济联系,温、轵的商人可以"北贾邯郸",从而使这条南北大道向西南延伸出一条道路,并成为战国时期一条繁忙的商路。

这条以邯郸为中心,“北通燕、涿,南有郑、卫”的南北大道,是赵国最重要的一条交通动脉,它在沟通中原经济城邑温、轵,连接燕国涿、蓟等邑,以及联系北方或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促进各地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