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邯郸人关注中国农大“曲周故事”

在外邯郸人关注中国农大“曲周故事”
2019-06-14 10:32 邯郸新闻网 编辑:

中国农大师生扎根曲周、改土治碱46年的感人故事近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后,引起在外地工作的邯郸人的共鸣和反响。他们表示,农大人“治不好盐碱地不回家”的举动,改变了曲周千百年来的“老碱窝”历史,改善了曲周农民的生产生活,让邯郸人感动,更让邯郸人敬重。

正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洪江国际艺术村写生的画家李向明说,由于农大师生的坚守与努力,曲周盐碱地变成了丰收田,靠农业靠土地吃饭的曲周人民,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令人欣慰。农民致富奔小康,没有文化、没有科学、没有先进的理念是难以实现的,大学介入乡村是对当下乡村短板的弥补,值得提倡。

邯郸籍诗文书画家韩修龙的老家离曲周县不远,他对曲周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从过去的“老碱窝”到如今的风吹麦浪,巨变缘于一批又一批中国农大师生在这里的辛勤劳作,邯郸人民不能忘记他们。

青年导演刘俊峰是曲周人,中国农大师生扎根曲周的事迹让他感触颇深。“曲周农大实验站距离我家不足十里地,小时候常听家人说起盐碱地上生活的贫瘠。正是因为农大治碱后,曲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久前,刘俊峰拍摄一部反映家乡的电影《腊月正月》时,想找一块类似于当年的盐碱地貌,但已无迹可寻。他说:“感谢农大师生几十年来在曲周大地上的辛苦付出,让家乡摆脱贫困,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富足的生活。”

年轻画家贾晓刚表示,中国农大师生46年扎根曲周农村,不畏艰辛,用科学技术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邯郸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今后的工作,我要学习农大师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工作,希望有朝一日也能为邯郸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贾晓刚说。

80后画家刘璐认为,农大人用一代又一代的青春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曲周实际的科技兴农之路。这不仅是科技的胜利,也是精神的胜利,更是信念的传承。作为新时代青年艺术工作者,要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感,牢记社会责任感,不辱使命砥砺前行,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文学爱好者冯海龙看到报道后,以《大地的赤子》为题,即兴赋诗一首,诗中写道:四十六载啊/大地的赤子/赶走贫瘠带来良田/让我和我的儿子、孙子/耕种希望/收获幸福……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个邯郸人对农大人的感激之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