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沂水 奏响“绿富美”发展曲

蒙山沂水 奏响“绿富美”发展曲
2019-05-16 10:30 邯郸日报 编辑:张梦非

在5月7日至10日召开的中国报业发展大会暨中国报业协会五届五次理事会上,大会承办单位临沂日报报业集团组织了百名社长(总编辑)沂蒙采风行活动。与会社长、总编们,一路走来一路看,无不被临沂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撼,所感动。一座已然崛起的现代化新城,正闪耀光芒屹立于沂河之畔,赢得世人瞩目。

春到沂蒙,风起沂河。

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市,走向新时代的现代化农业强市,临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近年来,临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从农业内外、供需两侧共同发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谋划、扎实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振兴”,努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沂蒙高地。

2018年,全市粮食、蔬菜和肉蛋奶产量分别增加到409万吨、1418万吨和190万吨,第一产业增加值369.68亿元,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38元、增长8.1%,连续15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沂蒙乡村加速跑进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

在省定贫困村费县朱田镇崔家沟、梁邱镇北王庄村旧址,原本山区村落现在已变成遍布花果的大型田园综合体。这里修建了3座小型水库、12座扬水站、20个蓄水池和38处塘坝拦河坝,地下还有近90000米的管道,可以灌溉近9000亩土地。

“全村8000亩土地,目前已流转5000亩,建设了37个家庭农场、示范园、榛子种植生产基地等,也做好了水利、道路、电力等配套工程。”崔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曹厚海说,目前这片土地已经种植了40万棵果树,有了水的滋润,未来3到5年崔家沟将变成美丽的花果山。

为了实现农业农村大发展这个目标,沂蒙人民在解放发展生产力基础上,着力打造高效农业、现代农业,而整山治水增加耕地供给量,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样的奋斗历程中,临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到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962.9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405.35万吨,牢牢端稳了“饭碗”;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102处,“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901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叫响了“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

位于兰陵县城西南代村社区的国家农业公园里,兰花馆内众多兰花各色绽放,示范园内花果蔬菜新奇美观,在馆内参观的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代村是沂蒙乡村振兴的“样板村”。1999年,王传喜担任代村党支部书记。为了让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他上任伊始,就将全村2600亩土地流转归村集体经营,大力建设“代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王传喜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在开拓奋进的道路上越走越顺。时至今日,代村一跃成为各业总产值26亿元、村集体收入1.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8万元、村集体资产增长到12亿元的先进村。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正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2000年起,临沂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组织。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工商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9916家,其中市级示范社1082家、省级示范社172家、国家级示范社45家;共有登记家庭农场6754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44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15家。

临沂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从培植主导产业入手,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目前,临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0家,数量跃居山东第一位。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特别自2009年起,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再到“美丽乡村”建设,直至“乡村振兴战略”,临沂不断丰富着新农村建设内涵。到2015年,480个农村社区实现“气上楼”“水治污”;到2017年,创建沂蒙美丽乡村300个,进一步擦亮了“好山好水好风情、美丽乡村看沂蒙”的靓丽名片。

临沂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脱贫攻坚这场战役。近年来,我市以弘扬沂蒙精神为动力,坚持“摘穷帽”与“拔穷根”并举、村增收与户脱贫并重,上下同心、凝聚合力,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的新时期“孟良崮战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7年,全市为脱贫攻坚投入财政资金9.79亿元,整合涉农资金27亿元;2017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44.2万人减少到1.8万人,564个贫困村摘帽,贫困发生率由4.58%降至0.2%;2018年底我市基本完成脱贫任务,贫困村面貌发生明显改观,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再出发,八百里沂蒙大地上充满着丰收的希望。

(王珊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