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蘑菇王”老苗

【新春走基层】“蘑菇王”老苗
2019-02-18 09:56 邯郸新闻网 编辑:王鹭

本报讯(记者谢国英 通讯员郭海民)“这个450平方米的大棚里种的是白灵菇,春节期间,每公斤30元左右,能挣5万多元。山西、山东、北京等地客商上门拉菇,培育的菌种通过互联网卖到了新疆、甘肃、哈尔滨等地。”近日,在魏县院堡镇中三中村的食用菌扶贫产业园里,55岁的“蘑菇王”苗银德开心地说。

说起蘑菇,1985年起就与蘑菇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苗银德打开了话匣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别人种平菇挣钱。1985年底,21岁的苗银德用1200元买了2500公斤菌料,把自家的房子改成简易菌棚。年前年后两茬下来,刨去成本,纯收入800多元。

初步的成功让苗银德下决心认真学习菌种培育技术。他从邢台威县辗转到山东梁山的一所技校,交了70多元学费,如饥似渴地学了5天。回来后,他托人从乡镇卫生院借来高压锅,把从学校带回来的平菇母种先培育成原种,接着又培育了3000多公斤栽培种。“母种不能种,得培育成栽培种才能种出平菇。”苗银德说,在自家院里建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棚,种了1000多公斤菌种,又手把手教会3户邻居平菇种植技术,挣了2000多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一下子收入2000多元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可苗银德“不知足”,还琢磨着提高技术。

1987年秋季的一天,他坐火车进京到中国农科院购买平菇母种。“我们对的都是政府部门,主要是走外贸出口,一支试管菌种几十美元,这么贵,你要菌种有啥用?”当时的科研人员提出了疑问。当苗银德说出自己会制菌种,并且还带着3名农民成功种出了平菇的事后,科研人员转忧为喜,以15元一支的低价卖给了他,又借给他一本菌种栽培技术的书籍。苗银德如获至宝,满心欢喜地打道回府。

从每年培育3500多公斤菌种,到每年培育5000多公斤菌种,苗银德带动乡亲种植平菇,从3户增长到20多户,不仅提供菌种,免费推广技术,还统一回收交到外贸出口。在他的带动下,中三中村成为当时全县“万元户”最多的村。

日积月累,苗银德又学会了食用菌母种培育技术,投资建造了菌种栽培室和冷藏室,只要有食用菌子实体,他就能培育出菌种,种出蘑菇。从当初的平菇,到如今成功育出姬菇、白灵菇、猴头菇、羊肚菌、灵芝等几十个品种。2013年,他的菌种栽培室和蘑菇大棚种植园先后成为河北大学、河北农大、河北工程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技实验基地。苗银德也因此被当地群众称为“蘑菇王”。

2008年初,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苗银德发动村里56户村民,筹资102万元注册成立魏县福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用利益分配机制按出资额比例给村民分红。

“长年在这儿打工,足不出村,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工资。”今年56岁的中三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苗雪良说。像苗雪良这样长年在苗银德蘑菇大棚种植园打工的群众有100多人,遇上装菌棒忙的时候,打工群众达到300多人。

截至目前,苗银德的食用菌大棚已发展到162个(每个大棚450平方米),其中102个为现代扶贫产业园大棚,年产食用菌2000多吨、产值5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村200多户建档立卡户稳定增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