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山村里的“折翼天使”聆听他们的新年心愿

走近山村里的“折翼天使”聆听他们的新年心愿
2019-01-14 11:04 邯郸新闻网 编辑:王鹭

编者按

2018年11月9日,在邯郸日报社主办的短新闻大赛颁奖仪式上,获奖者之一、涉县特殊教育学校梁明霞老师讲述了特殊教育工作者和一群“折翼天使”之间的故事,深深感动了现场所有人。

  涉县特殊教育学校始建于1992年,是一所对三残儿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前康复教育的公办寄宿制学校,目前有218名学生和42名教职工。这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位“折翼天使”,其中106名学生无法到学校上学,靠老师们长期“送教上门”学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孩子们顽强、乐观地成长着。虽然天生有恙,但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可爱、善良、自强不息。

  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2019年1月10日,邯郸晚报记者冒严寒专程赶到涉县特殊教育学校,走到这些孩子的身边,聆听他们的故事。更在学校的帮助下采访了10位贫困学生,记录下他们那小小的新年愿望……

钱进:我想有台学步车,学走路

10日上午,记者来到涉县索堡镇上温村一户人家。一进屋,一个干净、清秀的少年坐在床上,对着第一次见面的记者眯着眼笑。这就是钱进,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孩子。

2006年,钱进出生时,母亲难产。大夫抢救了半个多小时,小婴儿才发出了第一声哭啼,又在保温箱里待了一个月,总算保住了性命,但永久性的伤害还是发生了——钱进被确诊为脑瘫,智力、语言和运动功能都受到了很大影响。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也越发明显,双腿扭曲不能行走,舌头僵硬,吐字不清,智力和身体发育都比较迟缓。以至于13岁的少年,看上去就像八九岁的孩子一样。

因为无法走路,2015年的春天,涉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梁明霞老师送教上门,带着钱进做游戏、讲故事、读诗歌、算算术。从那时起,钱进变得爱笑了,状态也越来越好,甚至能帮母亲照看年幼的弟弟。

钱进特别希望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玩,但小朋友们不带他。“他们说‘你不会走’,就跑了,孩子就特别难受。”听到家人说到这里时,本来还笑哈哈的钱进突然号啕大哭起来。

钱进的新年愿望是——“走”。他想要一台学步车(残疾人训练助行器),依靠它能自由地行走。

王国栋:

用双杠锻炼双腿,去上学

16岁的少年王国栋,家在涉县河南店镇南庄村。国栋患有脑瘫,是涉县特教学校送教上门的学生之一。

国栋母亲怀孕7个月时早产,生下了国栋。最开始,家人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国栋的双腿上,后来发现国栋视力有问题时,孩子的视神经已经萎缩,只剩下光感了。

国栋的童年几乎全在看病的路上。全国各地跑了十几家医院,针灸扎满身,像一只刺猬。但无论多痛苦,小国栋从来没有抱怨过。

国栋的心愿很简单——“出去!”走出家门,只要不闷在家里就好,哪怕看不见,听听外面的声音,感受模糊的阳光,也是好的!国栋的父亲王彦海说,小时候家人还能背着他出去,但随着国栋渐渐长大,家人已经背不动他了,家里经济又困难,国栋待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长。

2018年,涉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宁水平送教上门,国栋特别高兴:“我也上学了,我也有同学了。”其实,行动不便的他连学校什么样也没见过。

国栋的新年愿望是:“想要架双杠,锻炼腿。将来能走路了,我就能去学校了。”

张路瑶:

希望爸爸能多陪陪自己

初次见到张路瑶的时候,她正在教室里和老师同学们一起玩抢凳子的游戏,是笑得最灿烂的一个。16岁的年纪,父母离异,随后母亲去世,一直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路瑶从小心脏不太好,智力障碍,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两年前刚来的时候说话都不太利索,如今笑容多了,已经能基本读写很多简单的字,可以和人进行简单的交流。”班主任李荷叶说,张路瑶是班长,也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

张路瑶大声背诵儿歌《吃苹果》,在黑板上写下“爸爸、妈妈”。当问到她的新年心愿时,“希望爸爸能陪我。”李老师说,学校会尽量帮着联系孩子的父亲,另外如果可能的话,快过年了,希望路瑶能够穿上一身漂亮的新衣服。

吕梦波:

喜欢动画,想要一台学习机

记者初见10岁男孩吕梦波的时候,瘦小的他在教学屏幕上点来点去。梦波天生营养不良,体弱多病,智力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能说话。

“来特殊学校半年之后,孩子可以喊爸爸妈妈了,真的是感谢老师!”吕梦波的妈妈陈青风告诉记者,他们家住涉县索堡镇土后门村,距离涉县特教学校40多里地,由于孩子完全无法生活自理,家长选择了陪读,每天都要骑电动车将近一个小时来上学,在教室里陪着他,下课再照顾他的基本生活。

如今在特教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吕梦波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可以认识1、2、3。记者看到黑板上只写着四个大字“一、二、三、人”。吕梦波的班主任李超尘老师告诉记者,梦波虽然不会说,但他还是可以理解的,非常喜欢游戏,课堂上的教学课件很喜欢看。

梦波非常喜欢动画,经常自己点着课件看,每次看都很高兴,希望能给他买个学习机,能看到更多适合他的教学软件。

汤晨宁:

有了学习机,一定乐开花

2015年大年初一,索堡镇弹音村6岁小姑娘汤晨宁与父母拜年时发生了车祸,孩子目睹了父亲的死亡,母亲高位截瘫。那噩梦般的一幕,让孩子的大脑受到刺激,出现癫痫症状,常常处于多动或游离状态,也钻进了自己封闭的世界。

之后的几年里,汤晨宁的智力水平没有提高,身体也发育迟缓,不能在正常学校读书。2018年9月,在他人的介绍下,汤晨宁走进了涉县特教学校,成为启智八班学生中的一员。因为汤晨宁岁数小,有时会犯癫痫病,61岁的奶奶杨云花成了孙女的陪读。

1月10日上午,记者走进启智八班时,汤晨宁正在黑板上写字。一个“晨”字写了很多遍。班主任钱燕飞告诉记者,这是前一天教过汤晨宁的。看着孩子写出了正确的晨字,老师和孩子都笑了。

“马上快过新年了,小晨宁,你有什么愿望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汤晨宁只看着记者傻傻地笑。晨宁奶奶告诉记者,有时在家看电视,画面上出现能点的学习机,小晨宁总说要,但因家里困难,一直没给孩子买。“如果有台学习机,俺们小晨宁一定会乐开花!”杨云花说。

申淑惠:

能穿件新羽绒服就太幸福了

申淑惠今年14岁,家住涉县合漳乡白芟村,四岁时因高烧导致聋哑,一年级来到涉县特教学校聋哑班上学。

淑惠家中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他们兄弟姐妹四人。靠父亲在外打工收入,供养家中七人的吃穿用度。家里只有床和桌子,做饭就用烧柴的小火炉,冬天为了省些柴火,就连柴火也不舍得烧。家里唯一能称上现代化的物品,就是一台过时的老旧电视机。

相对于天生聋哑的孩子,小淑惠还有微弱的听力,也能含混地发声。她不仅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还参加了班里的鼓乐队、舞蹈队,甚至还去邯郸、济南参加演出,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谈起新年愿望,申淑惠用手语告诉记者,因为家里贫穷,从小到大她穿的都是别人剩下的旧衣服。“如果过年时能穿上崭新厚实的羽绒服和一双新棉鞋,那就太幸福了。”

卢鑫鑫:

盼望有一个新铅笔盒

偏店乡西寨村的卢鑫鑫,今年12岁,母亲智障,父亲一只手臂残疾。鑫鑫也因为先天智障,无法去普通小学上学。8岁时,鑫鑫被送到涉县特殊教育学校。

因为感统失调,鑫鑫的手指不太灵活,但在学校里,卢鑫鑫最喜欢绘画,他画太阳、房子、小猪,还会叠纸飞机。还学会认人、口、手、大、小等30多个汉字,能读唐诗《咏鹅》,还会从1数到10。

班主任许青华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家庭困难,但鑫鑫的家人很乐观,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挣钱,家中靠年迈的奶奶料理家务,听奶奶说,卢鑫鑫现在也能帮家里干活了,会扫地、拖地、洗碗……会的越来越多了。

当看到桌子上有一张红纸,卢鑫鑫说要叠一个纸飞机。卢鑫鑫很认真地折着纸,虽然折得不是很整齐,但很快一个红色的纸飞机就完成了。卢鑫鑫高兴地举着飞机让它起飞。

当记者询问卢鑫鑫的新年愿望时,他说希望自己过年时能有一个新的铅笔盒。另外还想送给老师一颗糖,因为他吃过老师发的糖,味道特别甜,也想让老师尝尝。

李坤:

穿着新衣新鞋过新年

15岁的李坤是涉县井店镇玉林井村人,学校启智三班的学生,父母双亡,和姑姑一起生活。由于患有先天智障并伴有多动症,9岁那年,李坤来到涉县特殊教育学校学习。

在学校的6年时间里,在老师们的精心辅导下,李坤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能自己穿衣吃饭,知道讲究卫生,还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也认识了许多汉字,甚至还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记者见到李坤时,他正坐在教室里上生活语文课,拿着铅笔一笔一划地在本子上写字。因为手脑配合不好,李坤的拿笔姿势有些别扭,字也写得歪歪扭扭,字的笔画之间也不是很连贯。当他完成后向班主任成菊英老师展示时,成老师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受到表扬的李坤立刻高兴地站起来。

马上就快过新年了,李坤有什么新年愿望呢?他对记者说,希望自己今年能穿上新衣服、新鞋子过年!

江冰伟:

给妹妹买身新衣服

13岁的江冰伟,出生时脑缺氧,造成后天反应迟钝以及肢体残疾。这个曾经特别爱哭的男孩,自从被父亲送到涉县特殊教育学校后,经过老师的不懈努力,如今已经是经常抿着嘴偷偷笑的男孩了。

2006年,江冰伟出生在涉县西戌镇鸡鸣铺村,一直到3岁才学会走路,学说话更是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晚很多。6岁时,冰伟在村里上了一年学前班,但难以适应,最后来到了涉县特殊教育学校。

班主任老师对冰伟的印象是特别爱哭:“刚到我们学校时,属于一个情绪特别不稳定的孩子,任何人不能碰他,稍微有肢体接触就会大哭一阵。经常见到他在楼道里哭,问他为什么哭也不说话。时间长了才了解到,孩子的内心极度敏感脆弱,害怕被别的孩子欺负。”后来,在老师的特殊关照下,每一位同学都对冰伟特别好,冰伟才肯和大家交往。

江冰伟家里还有两个妹妹,年龄大的9岁了。大妹妹在家里能帮助父母承担起主要的家务劳动,在外面还保护哥哥。江冰伟特别喜欢这个妹妹,他的新年愿望就是,送给妹妹一身新衣服穿。

董玉龙:

新年不再穿旧衣服

董玉龙,16岁的年龄,却仅能达到四五岁孩子的智商。母亲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父亲肢体也有残疾。家境贫困的他被父母送到了涉县特殊教育学校,在这里他不但学会了自理,而且回到家中还能承担起照顾妈妈的重担。

启智一班班主任王凤霞回忆起两年前刚见到董玉龙的情景:孩子内心特别单纯,不停地说话,但是话语之间都不相干。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上课讲的内容至少需要教五六遍。在老师的努力教导下,如今董玉龙已经能够数到20,而且还认识了一些汉字,会写自己的名字,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对于他和老师来说都是相当不易。

由于生活上的拮据,董玉龙一直都穿着亲戚们给的旧衣服,甚至曾因为穿女装被同学们嘲笑。农历新年即将来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穿上一件属于自己的新衣服。

本报记者王阳温洁崔志梅周聪实习记者张沛沛/文范文平陈苏冬/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