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谣言为何最爱打动老人?

微信谣言为何最爱打动老人?
2018-12-21 15:53 编辑:马丽英

尽管一些生活常识早已被“证伪”,但老人们总喜欢在微信群里不停地将他们认定的“科学”刷屏。年轻人每天忙工作的同时,无不担心着自家老人偏听偏信后上当,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伤害健康。为什么老人不听儿女的劝解,却要听从网络谣言?

从失去健康到微信养生

白先生的母亲毛女士今年61岁,如今常顶着孩子、老伴的双重压力,在朋友圈里转发保健品等产品的广告。最让白先生不理解的是,毛女士一辈子在医院工作,按理说非常了解医学和相关的科技,却仍然被奇奇怪怪的保健品和养生理念“攻陷”。

“我的母亲从完全不理会这些信息,到逐渐接受,再到走向骗局,有一个明显的过程,便是她身体状况的变化。”白先生说,自从母亲在电梯里摔倒伤到膝盖,她便每天在微信上寻找养生文章,并学着用微信文章里的一些方法来缓解疼痛,比如做艾灸或是用药酒洗泡。“这些都可以理解,但重要的是,她已经不满足于医学知识。”白先生发现各种奇怪的药酒、补品开始出现在母亲床头。

今年年初,他发现母亲的朋友圈转发了一个磁疗床的推广文章,回家后才得知,母

亲每天都会去一家磁疗床的“体验馆”免费睡磁疗床。“我上网查了磁疗床的原理,根本没有这种技术。”可毛女士却深信这种“磁疗”的效果,并转发给自己的老姐妹。“用她的话说,都好几万人看过这个文章了,要是假的,还不早有人出来举报、辟谣了?”

从伪科学刷屏到家庭论战

“比养生谣言更可怕的是一家子为此抬杠论战。”每天打开微信看到家庭群里七大姑八大姨的“辩论”,已成为小凌生活的一大烦心事。

她的父母辈都是50后至60后,大多已退休。最近几年大家陆续“捡”到了孩子淘汰的智能手机,家庭微信群也建立起来。方便联系的同时,“不能和黄花鱼一起吃的食物”“天天吃这个,保证不得癌”“吃那个20年,能活99”等五花八门的养生信息也频频在群里转发,还因此引发了家庭论战。后来,群里的各种伪科学文章开始不限于养生话题,如“震惊了几亿人的真相”“家里应该如何消毒”“喜迎中秋流量免费送”等等,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打开之后都是诱导性链接。

小凌和同辈兄弟姐妹们最初还会提醒父母小心谣言和骗局,可要么没效果,要么引

起长辈不满,家庭群渐渐沦陷为养生谣言群。“我们有深深的无力感,只能眼睁睁看着父母每天讨论着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假知识。”这些谣言除了直接损害了老人们的健康、经济利益,它带来的家庭矛盾更可怕。

从无意识被骗到骗人不自知

“房价不过30万,每年当候鸟老人,享受海南的气候和阳光。”这条老同事推荐来的信息让张先生的父母颇为向往,担心儿子阻拦,老两口没跟张先生商量就支付了订金。然而仅仅过了一年,这处土地被正规交易,违建小楼被依法拆除。此时“开发商”等相关交易方都已没了踪影,老人为此多方维权,却一直没有结果。张先生也只能劝父母放宽心。

可事情没过多久,张先生发现二老的朋友圈里又被广告占据了。原来又有老伙伴拉着他们从事“交99块钱,领任务转发广告得收入”的营生。“这就是为了骗你们的99元钱,这是诈骗,是违法的。而且朋友圈乱转发这些东西,也会损害你们的形象。”张先生的苦苦劝解并没有起作用,二老似乎更相信那些每天转发类似信息的老伙伴。

充实的老年人更不容易受骗

律师表示,近些年来遇到过很多老年人被骗导致经济甚至健康损失的案件。微信等平台造成的直接损失一般不会太大,但是,很多骗局都是从线上走向线下。老人们一边说“不相信互联网上的东西”,一边却对利益诱惑缺乏抵抗力。作为子女,如果家里老人被骗,无论信息来源是互联网还是线下,都不难取证,只要留住相关的链接、截图、录音,都可以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的权益。但老人们取证意识相对薄弱,骗子正是利用这点才屡屡得手的。

相比事后维权的措施,律师更希望老人的家人尤其是子女,能给老人们充实的晚年生活。“现在被骗的老人里,亲情关系不好的占了多数。因为他们退休了难免空虚寂寞,就去找陌生环境,以求新奇或是安慰。”所谓温情营销,很多时候便是利用了这个特点。

用亲情来充实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是让老人们远离那些难辨真伪的虚假信息的好办法。充分感受到子女关爱的老人们,可以更多和年轻人聊起自己看到的一些信息,他们也才更乐于接受年轻人给予的纠正。

(张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