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邯郸纪事】文化成果提升城市软实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走笔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邯郸纪事】文化成果提升城市软实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走笔
2018-12-14 09:51 邯郸新闻网 编辑:王鹭

全媒体记者 李辉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邯郸文化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以其独特魅力享誉四方。

精品工程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的东风剧团是闻名全国的豫剧团体,每场演出都一票难求。经过不断改革,东风剧团大放异彩,近来以涉县后池村“太行新愚公”为题材创编的大型现代豫剧《桃花山上桃花开》,大放异彩,雅俗共赏,令人回味无穷。

东风剧团的变迁是我市文艺精品工程中的一个缩影。作为有着千年传承的文化古都,根植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我市推出一系列文艺精品,有效提升了邯郸文化影响力。

电视连续剧《太行山上》取材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周总理和娃娃剧团》等影视作品取得空前成功;平调落子剧团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并荣获第十四届国家文华剧目奖;以我市独有剧种武安平调落子作为艺术表现载体,创排完成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大型舞台剧《大喇叭》,在全市成功首演并赴河北会堂演出;现代豫剧《飞车壮歌》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此外,还完成了《寇准背靴》《鬻儿泪》《白莲花》《投衙》《黛玉葬花》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先后创作了《咱们夸夸十九大》《中国梦挺起中国脊梁》《十九大精神放光芒》等一大批文艺作品。

邯郸素有“成语之乡”美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传统诗词、成语典故系列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传统诗词、成语典故文化魅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民俗文化活动重新焕发生机。近年来,通过不断推出新举措,我市频频举办具有乡土气息和人文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一镇(乡)一品”特色文化格局,民间文化瑰宝重放异彩。曲周的“花车”、临漳的“撵花”、武安傩戏、永年吹歌等,成为我市民俗文化特色品牌。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走,看电影去!”上世纪80年代,邯郸城里只有工人剧院等为数不多的电影院,而在农村,人们想看电影只能等着电影放映队来到村里。

如今,看电影、看演出不再是难事了。不仅电影放映场所增加,我市还相继推出“每月一场惠民演出活动”“邯郸惠民戏剧大舞台”“百姓剧场”等多项文化惠民项目,极大丰富了市民百姓的文化生活。

今年9月,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中原民间艺术节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举行,韵味十足的安徽花鼓灯、高亢嘹亮的陕西唢呐和极具邯郸特色的峰峰苇子灯、大名草编等纷纷精彩亮相,让市民足不出户,观赏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原民间艺术节于2010年荣获中国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此外,我市举办的中国吹歌节、“欢乐乡村”等文化活动,均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提升了我市的文化影响力。

文化阵地不仅繁荣了城市,更在农村广泛开花。我市年均组织开展文艺进基层活动1300余场次,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基层农村、城镇社区倾斜。通过文化部门的引导和扶持,村级全面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博物馆、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卫星接收设施公共服务管理系统等建设提档升级,完善网络化布局。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39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4128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我市文化与经济互动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实现蓬勃发展。

投资30亿元的“中华成语文化博览园”九州神韵、女娲补天、孟姜女等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投资40亿元的响堂山文化园佛教文化展示中心、浮屠广场、仙庄湖等基础设施已完工;投资24亿元的涉县女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已正式投入使用;投资100亿元的永年广府古城综合开发项目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临漳邺城遗址产业园、永年佛山文化产业园和中华成语文化博览园先后入选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

依托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磁州窑、黑陶等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富民产业。峰峰矿区磁州窑制作企业达到30余家,年产量达10万件、产值1500余万元;曲周童车文化产业聚集区内有1000余家企业,年产值达30亿元,年出口创汇超过1亿美元;粮画小镇、红色小镇、土纺土织小镇等一批“文化+农业”融合示范村也相继建成。目前,全市文化法人单位共有4589家,从业人员60470人。

从单一到繁荣,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市文化领域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对提升城市软实力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