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不富非好汉”——黄文忠驻骆驼湾帮村民脱贫致富纪实

“阜平不富非好汉”——黄文忠驻骆驼湾帮村民脱贫致富纪实
2018-12-13 10:47 人民日报 编辑:韩璞

黄文忠在大棚里查看食用菌。

“阜平不富,死不瞑目。”一走进太行山,聂荣臻元帅留下的这句遗训,便不断在黄文忠的耳边响起。

  黄文忠是河北省能源局驻阜平县骆驼湾村工作队队员,他此行的目的地正是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顶着凛冽冬风,专程来到此地访贫问苦,并叮嘱当地官员, “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从此,这个太行深山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村子,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

  几年间,在总书记的鼓舞与关怀下,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让阜平逐渐脱了贫。但离“富起来”,却还有一段距离。黄文忠暗下决心,“阜平不富非好汉”!

  摘了贫困帽,无奈依旧在

  “骆驼湾又少了一个年轻人。”

  刚来骆驼湾时,有一天黄文忠跑步晨练,看到村口路边有个大大的背包,一看就知,又有人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跑了一圈回来,那个背包已经不在了。望着空无一人的乡村大道,黄文忠心里一沉。随即,他找到外出打工者的那一户人家。

  原来,这户人家的父子二人其实原来是打算回村办农家院的,但是来这里旅游休闲的人太少,生活来源依然没有保障。无奈,只得再次远走他乡。

  黄文忠算了一笔账。

  去年,骆驼湾全村脱贫时,人均纯收入4960元。收入主要包括打工、土地流转、低保,但土地流转(人均流转费用为1000元/年左右)和低保(4900元)是固定的,占比也很低。村里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收入格局,没有因为脱贫而改变。

  摘了贫困帽,荒山依旧在,无奈依旧在。

  过去几年,扶贫队做了很多工作,兴修新民居、更换取暖源……卓有成效。但是,要让骆驼湾成为“富裕湾”,还必须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然而,受银河山自然保护区政策限制,村里确定的林果、食用菌和民俗旅游三大产业,短时间内还不能给村民带来稳定收入。

  拿林果种植来说,种植土地都流转给阜裕公司了,苹果树也是公司统一种的,政策很好,公司付工资雇农民管理,苹果挂果后公司与农户按照纯利润进行五五分成。但今年春天,因树种不合适换了一部分,再加上苹果储存、管理、市场销售等因素影响,未来收益堪忧。

  食用菌种植,也让黄文忠心里隐隐不安。骆驼湾村建有75个大棚(产权属于阜裕公司),去年承包大棚效益好的农户,经过一年辛苦,最后剩下的钱还没有到外地打工挣得多,效益不好的还赔了钱。今年,农户承包大棚的积极性不高,75个大棚,今年只承包出69个,6个闲置……

  林果、食用菌和民俗旅游,村里这三项主导产业,即便留住了劳动力,年轻人不外出打工,近期内也很难有稳定的增收。

  怎么办?黄文忠彻夜难眠。

  “开天辟地”,创办村企

  黄文忠不停地访农户、做调查、查山林、看农田,并费尽心力去找来外省农村脱贫致富先进经验。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终于顿悟。黄文忠发现,虽然各级政府注入了大量资金,具体使用时,资金流向却没有体现“共享”理念。

  比如产业扶贫,原打算先富带共富,把扶贫资金给特色大户,再让贫困户参与产业大户的分红。可实际上,最终能获得多少分红,普通农户并没有发言权。这样,扶贫成了扶大户,效果明显事与愿违。骆驼湾种植大棚,就是典型的例子,群众的满意度不是太高。

  显然,这不符合“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冥思苦想后,黄文忠想起了一个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词,集体经济。

  “过去由于不适应时代,集体经济总量大幅度下滑。但如今我们只要赋予它新的内涵,就可以帮助群众实现共同富裕。”黄文忠告诉本报,他打算在原有概念基础上创新。

  有了思路,行动刻不容缓。黄文忠召集村两委干部,充分酝酿研究,准备成立村集体企业。

  “返乡者有岗!”黄文忠为村办企业提了个口号,意思是回到村里的每一位村民,无论男女、老年或青壮年,只要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意愿的,企业都给提供一份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收入不低于外出打工。

  按照这个目标,今年4月26日上午,黄文忠带领驻村工作组,组织召开了村两委班子扩大会议,邀请11名村民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决定利用省能源局联系帮扶企业捐赠的50万元资金作为启动资本金,成立由村集体全资的公司,并由这个公司代表村集体发展产业项目。

  今年5月4日,“阜平县骆驼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工商局注册营业执照。这是阜平县成立的第一家农村集体企业。

  架新支点,振兴集体

  集体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支撑。

  先得打造“火车头”。发展集体经济,要选出一个过硬的“火车头”,打造高效团结的掌舵班子。

  黄文忠驻村后,恰好赶上村委换届。面对复杂的乡邻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干群关系,黄文忠和驻村工作队成员多次找党员交流谈心,连续7次召开村委换届选举培训会……经历无数磨合,5月22日,一举完成村委换届选举。2018年7月,骆驼湾村党支部当选阜平县优秀党支部。

  还得打造“赛龙舟”。集体企业,往往有个“死穴”,就是缺乏效率和竞争机制。基于此,骆驼湾在完善民主管理制度的同时,大胆地引入了竞争机制。他们以村集体创办的集体企业为“母公司”,公司每发展一个板块,就引进投资公司,让新引进的公司控股,成立一个合资的子公司。集体企业的“母公司”以村集体拥有使用权的道路、旅游房产及山、水、树等自然资源为入股资本,在子公司里占一定股份比例,但管理经营由引进的公司负责,赢利后按照股份比例分红,经营不利产生的负债,则由引进的公司负责。

  这种经营方式,通过引进股份制竞争机制,避免了集体企业“吃大锅饭”的弊端。

  更得打造“同心结”。要兴办集体经济,必须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打造团结全体村民的“同心结”。

  “集体观念”的确立,需要耐心培植。黄文忠觉得,不仅需要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乡村思想文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提升。

  公司成立时,黄文忠组织召开村民大会,举办公司开业典礼,邀请龙泉关镇12个自然村的民间艺人,举办骆驼湾第一届旅游文化节技能大赛,筛选出虎头鞋、刺绣、剪纸等工艺品,把村民家用的老手艺变成了能卖钱的商品。在活动中,村民的干劲被激发,逐渐实现了从“散”到“聚”的转变。

  就这样,村里的集体经济有了三个支点——领导力、制度力、文化力。

  面向市场,长远发展

  “没有面向市场的产业支撑,农村集体经济走不远。这是脱贫致富的‘硬骨头’。”黄文忠对本报感慨。

  为此,他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了多个致富项目。

  先是旅游开发,给城里人一个“大氧吧”。骆驼湾虽不富裕,却有秀美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天然的大氧吧。

  经过驻村考察,黄文忠决定由公司租赁已经改造好的12户新民居和已投用的大酒店,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如今,每家每户都可提供农家特色饭菜、打扫卫生等服务,参与公司经营,实现打工收入和农产品销售的双收入。

  这只是起步。黄文忠还想聚合周边自然村落,打造影视拍摄基地。“不仅要让骆驼湾一村富起来,还要打造无数个‘共富群’。”

  让老百姓没想到的是,骆驼湾的黑猪也开始发挥大作用。

  今天的人们,吃猪肉没有猪肉味。但骆驼湾的黑猪,每天10个小时在山间撒欢儿,吃的是鲜嫩嫩的野草花,喝的是清凌凌的山泉水,呼吸的都是负离子,因此这里的黑猪肉,全是“野味”。

  经过协商,决定让公司收购农户手中的所有黑仔猪,仍利用农户现有的养殖场地和散养方式,集体雇人饲养。这既能保证黑猪肉的品质,降低猪得病带来的意外风险,也减少了猪舍投资,成本大大降低。

  除此之外,骆驼湾的食用菌也正在形成“产业链”。

  过去,骆驼湾的食用菌大棚虽多,却全部由县里一家公司统一经营,农户即使承包大棚,也只能处于“产业链”最低端。黄文忠决定,由村集体与外来公司谈判,通过土地收益的方式,最终公司转让了15个左右大棚由村集体经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统一经营和销售。劳动力成本降低了,销售价格提升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黄文忠为村里引来了两棵光伏树。

  今年5月18日,由黄文忠和驻村工作队协调帮扶资金,购买了两棵光伏树,并“栽植”到骆驼湾村的公路一侧。这两棵树不光造型精美,还可以遮阳避雨、休闲娱乐、提供WIFI信号。更关键的是,它们能带来财富。按照骆驼湾村的日照情况,每棵光伏树每月平均产电1200度,全年产电约 1.2万度,能连续发电25 年,每棵树能为村集体带来万元收入。群众好奇之后发现,光伏树,是棵“摇钱树”,于是大家伙一起自发投资,15棵光伏树即将落地。

  有了村民们的支持,黄文忠觉得,再苦干几年也值得。他想以集体经济,在新时代帮村民们实现共同富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