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译”成的

《钢铁》是怎样“译”成的
2018-11-05 15:25 邯郸新闻网 编辑:马丽英

□张志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这本书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现在仍是许多青年人的选读书。但它的翻译背后的故事却少有人知。深秋太行山,景色正迷人。10月24至25日,《钢铁》的中文翻译者梅益的儿子梅山在我的专程陪同下来到了涉县。

梅山相约左太行(左荧之子)此行涉县,是为了完成梅益夫妇生前的嘱托。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后,新华社从瓦窑堡转移到太行山区的涉县,作为新华社副总编的梅益和夫人及左荧等在这里继续负责口语广播工作,宣传报道解放战争的情况。1948年4月8日,梅山和左太行同日在涉县西戌镇东戌村同屋出生。时隔70年,两人首访出生地,替梅益看望老区人民特别是当年的老房东。

见到梅山,我自然想到了《钢铁》和翻译者梅益。梅益原名陈少卿,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1935年在北平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上海地下党工作时,曾担任中共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文委书记。在此期间,翻译了史沫特莱介绍红军的文章《中国红军在前进》、描写日本海战的《对马》、《尼赫鲁自传》、《列强军备论》,和其他同志共同翻译了斯诺的《西行漫记》、斯诺夫人威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享有盛名的抗战翻译家。《钢铁》至今多次再版,发行量达到几百万册。梅益是著名的宣传活动家、翻译家,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局长,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出版工作。

我从梅山口中得知,从1938年春梅益开始翻译《钢铁》到今年整整80年。当时,八路军上海办事处负责人刘少文带来《钢铁》这部小说的英译本,作为党的一项任务,交给梅益翻译。当时,梅益的编报工作很繁忙,经常通宵达旦。但是,他也深深为这部著作所吸引,为完成党的任务废寝忘食,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进行翻译,1941年冬完成了全书的翻译。这本书一面世便引起巨大的反响,许多青年人就是受到它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坚定的革命者。梅山说,其实父亲听不懂也不会说英语,他的英文水平完全靠自学成就。当年到北平求学,在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时,对英文产生了浓厚兴趣。起初,他是为了将来多一个求职手段,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已将英文融汇到自己扎实的中国文化功底之中。当时一有时间,他就在北平图书馆苦读,直至闭馆。面对没有老师指教的困境,他采取找几本中国的名著,再找相应翻译成英文的书,两相对照阅读,再加上一本英汉词典,通过做卡片,一面记英文,一面记中文,反复对照记忆。就这样,父亲凭着坚韧的毅力掌握了英文,开始涉足翻译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完成《钢铁》翻译时期,梅益及其家庭所遭受的艰辛和付出的苦痛,却不为人所知晓。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随时进入租界,形势极为险恶。就在日军进入租界的当天,一位地下党的同志来向梅益传递消息,由于事情紧迫,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到家中,而是在楼道口直呼梅益的化名,而此时梅益也恰好出去通知别人。结果身患严重心脏病的妻子(第一位妻子),听到这不合常规的呼唤,顿时紧张起来,她马上拖着病体从阁楼上将隐藏的文件一趟趟搬到楼下的厨房烧掉。经这一紧张剧烈的折腾,待梅益回家时,他的妻子已经说不出话来,送到医院没有几天就撒手而去。妻子病逝的打击还未结束,他的小儿子又被疾病夺去生命,万般无奈之下,梅益将年仅四岁的大儿子送到一家育婴堂。然而,令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半个月后,当他去看望孩子时,竟被告知孩子已经死亡。原本和美温暖的一家四口,倏然之间就变得孑然一身。梅益没有因此倒下,而是在保尔精神的鼓舞下,强忍着巨大的悲痛,义无反顾、继续前行。国仇家恨,更加坚定了他全身心地投身到革命事业的信念。

在西戌太行山红色新闻展馆里,展示着梅益夫人尹绮华捐赠的梅益翻译的几个版本的《钢铁》,和生前用过的收录机等文物。梅山驻足看着这些书,一种特殊情感在心中涌动。他又想起了小时候父亲为他买书、借书的情景,培养他们从小读书的好习惯。他在《回忆爸爸》一文中写到,“上小学三年级时,我住院割扁桃腺,爸爸每次看我都带书给我。我记得《封神榜》就是那次住院时似懂非懂,但津津有味地看完的。还记得,那次住院正赶上我过生日,爸爸特意买了一本刚刚出版的漂亮的精装本苏联小说《小儿子的街》,作为我的生日礼物”。“《钢铁》走入中国,影响了几代人,父亲的求知、上进、坚韧的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梅山说。

梅益翻译《钢铁》诠释着一种责任和精神,梅山回忆父亲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传承。临别返京时,梅山特意把《梅益——百年纪念文集》一书作为回馈礼物送给了我。他依依不舍地望着秋太行美丽画卷,深情地说:“我一定再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