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火的记忆

炊火的记忆
2018-09-29 09:48 邯郸新闻网 编辑:马丽英

李秀石

1978年改革开放之始,我全家被批准落户古城邯郸。由于多年的城乡二元制,由乡入城势如登天。此次是因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受到格外照顾,解决了长期悬吊的两地分居问题,全家老少的欢欣自难尽述。生活环境与方式的变化从陌生、惊叹到喜悦欢乐,其中一件是炊事用火。“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无火不成炊呀!

我的老家在辽河平原上,吃粮不是太大问题,最让人发愁的是灶下烧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逐年扩种水稻,农民传统烧柴的高粱秆、玉米秆逐年减少,更因我长年在外,无顶硬的劳动力在生产队,自然受歧视,分到家的少量玉米秆往往拖泥带水,不易燃烧。提起烧火做饭这件事,全家都感慨和伤心。

那湿漉漉,未及充分晾晒的玉米秆一会儿着,一会儿灭,忽明忽暗,半死不活,有气无力让人烦恼而无计可施。人半蹲半跪在灶口挑动逗弄或用扇煽。烟熏火燎,眼泪鼻涕横流,弄得人灰头土脸,有时突然爆燃,说不定头发眉毛就被燎着。一顿饭耗时两小时是常事,不是严冬特冷的日子,宁吃冷饭冷菜而不愿动火,谁都不愿遭那份罪!

烧蜂窝煤在当年的城市早已普遍,而我家却是新事。远离了让人憋气窝火的土灶湿柴,身心的解放感十分深刻。虽然要凭本排队,限量买煤,备车跑路,有时不止跑一趟。日常还要学会清灰、封火、换煤等不少杂事,但在我家欣喜还是主要的,孩子们更格外活泼快乐,他们再不会被迫吃冷饭,喝冷水或空腹上学了。当年烧煤做饭取暖是遍及广大地区的。人们不会忘记邯郸东部拉煤的人力、畜力车缕缕行行,风餐露宿,二十年前还是街头一景。

蜂窝煤一烧就是十年,变化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单位为每家配备了煤气灶和煤气罐,从此不再见柴和煤了,只凭罐装气点燃锅灶,火力旺,温度高,还可随时调整,煎炒烹炸随心所欲,稳妥高效,颇有兴味,实在是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家老伴在孩子的指导下学会了使用新灶,脸上也少见的开了花,露出一副满意的样子。

罐装煤气用了两三年,市里就开始分区段铺设煤气管道了。这就把到煤气站灌气,扛煤气罐上楼那点体力劳动也节省了。因换气不及时,做饭中途断气的尴尬事也就没有了。前两年管道煤气又替换为天然气,火力更足,质量更高,从此做饭用火变得十分轻松而有保证。水和火都随意使用,厨房的环境气氛彻底改善了,做饭已成为一件乐活的事,人们犹入梦境一般,千百年来的老状态、旧习惯,竟在短短二十来年换了样儿,有如天壤之别。

炊事工作的现代化不止表现在用火上,厨房里的各种电气设备越来越多。除了冰箱、电饭煲、烤箱之类,还有花样繁多的榨汁机、磨粉机、豆浆机等,就是我家这样儿不讲时髦的也有七八种之多。现在厨房机械化,自动化的问题已开始上了日程。听说上海、深圳等地已有安电脑控制的自动化厨房出现。现代科技可以让人心想事成,把原来繁杂无味的体力消耗变成安逸自在的趣事乐事。这种让人惊异的变化就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

改革开放的巨变,每个国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见证者,都有深深的欢乐和感慨。我仅是从炊事用火这一小点上抒发些切实的感受而已,仅是沧海一粟了。

相关阅读